中国新闻网江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南昌新建区匠心传承非遗文化 守正创新非遗"土将军膏方"

  新建,位于南昌市中心城区西北,是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邑”,文化底蕴深厚。在新建松湖锦江之畔,这里有个千年古渡——仙亭渡。这里曾是新建、丰城、高安三县重要水上码头。源于宋,盛于明清,传承于当代的江西老字号“土将军”中医品牌便发源于此。

  “土将军”字号创建于清光绪1879年。因余氏先祖数百年以来,用中医治病救人,隐于民间,故曰“土”。又因敬仰清初武将余门拳先师余克让。故字号称之为“土将军”。

  古时余门先祖,肩挑担子走村窜巷,一根针,一把草,一张膏药治病救人。

  “丸、散、膏、丹、汤”。膏药,是中药五大剂型之一。魏晋时期炼丹术盛行,黑膏药就已经出现。


  土将军膏药制作技艺分为,选料、浸泡、提炼、升华、下丹、丹溶、祛火毒、祛燥邪、启封摊涂等。它明如镜、黑如漆、亮如晶。该药对颈、肩、腰、腿疼痛患者疗效显著。

  该技艺被收录为南昌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项目基地先后被评为:新建区青少年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南昌市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江西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第二批健康江西行动典型经验推广案例,在全省推广。“土将军”商标还被评定为江西老字号品牌。


  在体验者病痛部位敷上“土将军膏方”,经过揉捏吸收,患者感受到一身轻松,在场观众赞叹不已报以阵阵掌声……这是近日新建区开展非遗交流展演时,掌握“土将军膏方”传统炮制技艺的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将军第六代传承人余红岗、余斯青向观众展露其技艺的“冰山一角”。

  “土将军膏方”传统炮制技艺是南昌市新建区松湖镇埋藏着一个传承百年的中医瑰宝。它的第一代传承人是生于清光绪年间的余国声,得祖上传授中药炮制技艺,经他炮制的跌打损伤,肩颈腰腿痛的膏药能直达病灶、药到病除,深得百姓认可,享誉民间。该炮制技艺历经140余年从未断层,如今余红岗、余斯青兄弟俩系其第六代传承人。


  走进新建区松湖镇仙亭楼下村,第六代传承人余红岗的家中,药材柜架上摆满了用瓶子装的药酒,各种中草药摆放在整齐划一的格子里。“‘土将军’药材采集遵循‘采天地之灵气,集草木之精华’于不同时节采集草木的不同部位,土将军膏方炮制技艺贵在地道药材、妙在传统炮制。”余红岗介绍,土将军药膏系植物粹取精华及古法炮制18道工艺而成,采、挑、筛、磨、配、浸、调、压、提、净、下、定、热、冷、晾、藏、检、装等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这使得土将军膏药在百舸争流的医药市场和百花齐放的中医药领域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2019年,土将军膏方炮制技艺被评为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说起这段非遗申报之路,实则历经了不少困难。“最初申报时,有很多人质疑土将军疗效,为打消大家的质疑,我们直接免费让大家体验。经过体验,不少患者病情有所缓解,最终也给予我们较高评价。”余红岗回忆道,在疗效得到验证后,土将军草本古方历史又遭到了部分人质疑。对此,余红岗带着相关专家前往其发源地——新建区松湖镇进行考察,找出相关古籍、物件以及了解其历史的老人对土将军草本古方历史进行验证。最终,传承142年的土将军草本古方历经重重困难被政府认可,2019年9月,“土将军膏方”炮制技艺被列为第六批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

  “认真做好一件事,一辈子都不够用,这也是非遗传承人所共有的品质。”又称为“一针大师”的余斯青,是“土将军”膏药制作技艺技术传承人,三十多年如一日,甘于清贫在民间,不断用家族所传,造福一方百姓。他希望,在自己这一代,将“土将军”古老中医药炮制技艺能更加系统完善的传承下去。


  期间,为进行科研攻关,促进成果转化。传承人余红岗(哥哥)、余斯青(弟弟)还联合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成立了江西省土将军中医药科技研究院。

  传承发展的道路上,土将军传承人带领志愿者服务队大力开展“六进公益活动”,积极参与科普与社会义诊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发展过程中,土将军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在中共新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作为老字号品牌,凭借自身非遗特色诊疗技术实力,该品牌已入驻新建区中医院,惠及社会百姓。

  在前进的道路上,传承人将秉承“匠心传承、守正创新”的开拓精神,带领团队为振兴中医药老字号品牌工程,实现产业化发展,助推经济建设、造福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完)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