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新建区以“两整治一提升”促进乡村振兴
以罗氏沼虾代替家鱼养殖抢抓市场机遇的铁河乡、将芦笋发展成种植加工研学全产业链条的石埠镇、重点打造果蔬产业出口海外的象山镇……今年以来,新建区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两整治一提升”行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走出了一条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的“和美乡村”新路子。
环境提升吸引村民回乡创业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走进石埠镇华山村郭家自然村,只见宽阔整洁的广场上休闲健身设备齐全,乌黑的沥青路蜿蜒曲折,一幢幢民居白净整齐,处处呈现出一幅秀美乡村新画卷。
“现在的村容村貌变得越来越好,住得也比以前舒心多了。”村民陈蔚珙感慨着家门口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前路上杂草丛生,出来走一下,鞋子上到处是泥巴。现在进行了雨污分流改造,下雨天也不会弄脏鞋子,还建设了休闲广场,大大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陈蔚珙的感慨,是石埠镇推进“两整治一提升”行动的最好印证。
村口道路宽阔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颐养中心设施齐全,优美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石埠镇西岗村九子李自然村同样处处都是靓丽的乡村风景。“以前村里房屋破旧,道路坑坑洼洼。”在外地工作的村民熊小红回忆起往昔,感慨不已。现在村里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她产生了回乡居住的想法。“去年我把老房子翻修了,现在一有空就带着家人回到村里住。”熊小红说。
石埠镇西岗村九子李自然村共同富裕样板村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含排水管网、道路工程、建筑改造、园林景观等,同时还新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颐养之家等设施为村民提供服务。“现在不仅村里环境提升了,旁边还建设了1500亩的梦飞田园芦笋产业园,越来越多的村民回到家乡来就业创业。”西岗村九子李自然村村委委员李星富说:“依托芦笋产业园,目前4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可年增收2万余元。”
特色产业拓宽增收致富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新建区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乡村发展的根本出路,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开捕喽!”日前,在新建区铁河乡,随着一声吆喝,经过200天的“换壳蜕变”,产自本土的特色水产品——罗氏沼虾正式上市。“我们的虾具有壳薄肉肥膏满的特点,大的有三两多,纯绿色环保养殖,健康又美味。”江西省方洲特种淡水养殖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谭福根说。
罗氏沼虾号称“淡水虾王”,具有养殖周期短、产量和经济价值高等优势,在省内养殖几乎“空白”,具有极大的市场空间。铁河乡党委书记陈其亮告诉记者,本土市场上的罗氏沼虾大多靠外省冷冻保鲜运输过来,对虾的口感有较大的影响。而位于鄱阳湖之滨的铁河乡,三面环水、河流密布、水质优良,养殖罗氏沼虾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
为此,铁河乡引导养殖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采用“基地+农户”的方式,让本土罗氏沼虾“蹦”上市民餐桌。“虽然是第一批虾,但亩产也达到了350公斤,按照市场上每公斤70元算,能带来近2000万的产值收入。”谭福根说,罗氏沼虾还没开捕,南昌、宜春、萍乡等地客商就上门订购了,销路十分顺畅。
目前,铁河乡罗氏沼虾养殖面积突破1000亩。接下来,铁河乡通过打造涵盖苗种繁育、养殖生产、运输加工的全产业链型“富民产业带”,让更多农户共享产业化经营的成果。新建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杨峰说:“我们立足优势特色产业,提升乡村特色产业附加值,把乡村特色产业建设成为有名气、有实力、有特色、有情怀的强农富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眼下,象山镇河林村果蔬产业基地的辣椒迎来了大丰收。近日,记者走进基地大棚,一株株辣椒压弯了枝头。“辣椒亩产预计达7000斤,600亩辣椒产值超过1000万元。”基地科研人员管大勇说。
由于品质优、卖相好,河林村辣椒吸引了各地客商前来收购。“我们在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都有自己的代理商,这里的辣椒经过打包后直接运到国外市场。”来自新疆喀什的客商刘波说,今年他们还将加大河林村辣椒的采购量,比以往增加15%。
在河林村果蔬产业基地,新大棚的搭建和红薯芽苗的种植正同步进行。“去年冬天红薯芽苗批发价8块,今年基地硬件升级,我们开始试水冬季叶类菜的市场。”河林村驻村第一书记曾中圆告诉记者,为了更好适应市场需求,河林村投入1000万元对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新的大棚可以对土壤、温度、湿度等进行全方位监控,让河林村特色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
“棚内恒温恒湿,秋冬季的红薯芽苗对生长环境要求高,大棚等设施智能化是发展所需。”管大勇介绍,除了硬件升级,河林村果蔬产业基地还在品种的科研试验上发力。在试种棚内,圣女果、甜瓜、西瓜等新品种长势喜人。通过品种筛选、试种培育,择优推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曾经穷困的河林村,如今家家户户住新房,村民土地流转收益102万元,户均受益6800余元,吸纳河林村及周边村民务工就业120余人,年务工收入达300余万元。
责任编辑: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