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一实践团深入婺源江湾探寻徽派民俗风情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传统因创新而历久弥新。近日,江西财经大学“婺梦同行,源泽乡土”实践团文化调研分队深入江湾镇的蜿蜒古巷,探寻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民俗风情与人文底蕴。
竹烟波月,岳峙渊渟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竹,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千百年来,无数工匠以竹为基,为手工业发展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为感念竹艺人的工匠精神,实践团深入了解婺源当地的“竹文化”——竹篾、箍桶及皮纸。
竹篾技艺以竹子为原材料,经过精细的剖劈、编织等工序,制成各类生活用品与农业用具;箍桶技艺则以竹子为核心原料,经过锯、劈、拼、箍等多重工艺,打造出传统的木桶手工艺;皮纸制作技艺则依托于竹子、树木树皮,历经复杂的工艺流程,制成韧性优良、质感绵软的纸张。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与机械制造业的广泛普及,婺源当地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践团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又需紧密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形式与功能,使这些传统技艺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流转,绵延不息。

小巷深处,踏古寻韵
文化铸魂,润物无声。随着实践团的深入探索,江湾镇徽派建筑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缓缓呈现在每位成员眼前。这些建筑以“马头墙”“小青瓦”等元素为墨,以及精湛的石雕、砖雕、木雕工艺为笔,绘出一幅古色古香的水墨江南画卷。
在领队的带领下,成员们深入了解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其不仅注重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更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思想和徽州文化。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处雕画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展现着古代徽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随后,实践团抵达电影展示馆,讲解员介绍到:“婺源县是众多电影的取景地。我们馆内收藏了五十年来江湾镇放映过的所有胶卷。”深厚的电影底蕴,让电影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和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的同时,使江湾镇的历史在一卷又一卷胶片中得以镌刻,成为江湾镇人民独特的记忆。
在探寻的旅程中,实践团继续深入小巷,来到江湾镇的百年邮局。古老的邮筒、泛黄的邮票和斑驳的邮戳……成员们在这些老物件之间感受着岁月的痕迹和时代的变迁。尺素之间,带着温度,带着色彩,带着触感,感受积淀中的江湾变迁,历久弥新中,见证江湾这段光阴的故事。

弦歌不辍,文脉赓续
星霜荏苒,居诸不息。沿着小巷,伴着一缕淡淡的茶香氤氲,实践团来到一家历史悠久的茶馆——古朴的木质桌椅摆放整齐,屋里满墙都是馆主私藏的具有独特情怀的茶壶,为这里增添了几分茶香气。
茶艺师与实践团围坐一桌,手法娴熟地冲泡着婺源绿茶。在茶香袅绕中,与茶馆主人畅谈古今,听他讲述着婺源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传承……
离开茶馆后,实践团来到收藏着众多婺源方言珍贵资料的展示馆。据了解,婺源方言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方言馆的成立,旨在唤起人们对家乡语言的重视和热爱,让婺源方言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在方言馆里,实践团通过聆听录音、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了解婺源方言的发音特点、语法结构以及词汇特色。
通过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践团成员们感受着江湾镇“弦歌不辍”的传承,激起“思接千载”的心绪,体味“品类之盛”的生机,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让江湾镇的文化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姚凝 白雨晨 李显锋 图/孔宁文 李烨)
责任编辑:罗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