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韶山路小学“幸福教育”特色办学纪实
教育,是一场爱与被爱的遇见,是一段用幸福之心、育幸福之人的陪伴。近年来,吉安市韶山路小学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树牢幸福教育理念,彰显幸福教育特色,全力打造有质量、有温度、有情怀、有担当的“幸福教育”品牌,把教育“责任田”耕成学生“幸福田”。
以学生“幸福地学”,教师“幸福地教”为出发点,吉安市韶山路小学创设“幸福课堂”,让师生在教育过程中体验幸福、创造幸福、拥有幸福,成就幸福的学生、幸福的教师、幸福的学校,实现幸福的教育和幸福的人生双向奔赴。学校用“幸福教育”助力每个孩子人生出彩,先后获评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学校,江西省文明校园先进学校,江西第二届文明校园,全省中小学红色、绿色和古色文化教育活动先进学校,江西省“课后服务百校行”示范校,江西省“写好中国字”书法教育示范校,夺得全省中小学大课间省级展示活动一等奖等,“幸福教育”结出累累硕果。
幸福文化浸润心灵
按照“传承发展、各美其美”的办学理念,吉安市韶山路小学着力推进“幸福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打造成学生快乐成长的沃土、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广大家长满意的样本,让幸福文化浸润师生心灵。

构建幸福教育体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秉持“尊重学生天赋、激发求知欲望、始终让学生站在舞台正中央”的育人理念,围绕“构建幸福文化体系、打造幸福教育品牌”的思路,致力于“幸福教育”文化建设。学校将“让教育生活成为一种享受”作为办学宗旨,以“起智、尚德、笃行、求真”为校训,将“让教师幸福工作让学生快乐成长”作为发展愿景,形成以“六年六行润泽生命”为特色的德育文化、以“坚守儿童立场、构建‘童本和谐课堂’”为特色的教科研文化,以“三讲三比”为特色的党建文化、以“播种美好教育”为特色的后勤文化。
彰显幸福教育品质。学校校徽引入以“日出韶山别样红”为主题的视觉识别系统,校园文化覆盖全面、全员、全程。随处可见的书法作品,让每一面墙壁书香四溢。由班级名片、班风班训、教师寄语、学生风采等组成的班级文化,由名人名言、经典名句、教育寄语组成的“红色文化、书香养正、礼仪育德”三大主题楼道文化,由“启智、睿智、慈智、养智”四大主题组成的幸福楼宇文化,彰显“品位高雅、内涵丰厚、怡情养性、启智育能”的幸福文化品质。
拓展幸福教育路径。为营造幸福愉悦的校园生活,学校拓展幸福教育六大实施路径:以“健康•向上•温馨”为特征的美丽班级建设、以“丰盈•整合•校本”为特征的卓越课程建设、以“生本•互动•高效”为特征的幸福课堂建设、以“崇德•敬业•铸魂”为特征的完美教师锻造、以“慈爱•和善•聪慧”为特征的快乐学生塑造、以“沟通•理解•信任”为特征的协作家校联通。同时,健全“幸福教育”六大推进计划:基于幸福教育的美丽班级建设、幸福课堂建设、教师发展行动、学生成长规划、家校共建共育推进计划;完善基于“幸福教育”的四大评价体系:生态化幸福课堂评价体系、生本化幸福教师评价体系、生成化幸福学生评价体系、生动化幸福班级评价体系。
幸福课程赋能成长
推行“幸福教育”,课堂是主阵地。吉安市韶山路小学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序列化、课程整合模块化”的方式,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开齐开足益智、六言六行、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阅读、书法等课程,形成“多元开放、一体两翼、三位一体”幸福课程体系。

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一笔一画写字、一言一行立人》《益智》《六言六行》《幸福学习,快乐成长》等校本课程,为孩子们量身定做一整套关于明礼读书、书法学习、立志教育等学习套餐,让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形成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处-教研组长管理机制。实行调课登记制、行政值周和教务处巡课制,突出体、音、美、实验、综合实践活动等教学巡视。常规工作一周一检查一总结,一月一量化一评比。根据检查结果一月一量化,一期一总结。
开展主题阅读。学校秉持“书香养正”理念,以书载道,开展“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同行”主题大阅读活动,赋能学生成长。发挥党员名师、学科带头人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多层次、多体裁、全科目阅读。创新开展“123456”系列活动:开好“一周班级读书会”,写好“两种心得笔记”,组织“三次朗诵”(晨读、午读、队诵),评选“四类阅读之星”,分享“五个阅读展”,展示“六个年级成果”。
优化“健康‘1+1’”活动。经过不断优化,学校“健康‘1+1’”活动形成“班班有特色、人人有舞台”新格局。榜样引领:组织能歌善舞的教师,为孩子开设特长课,做响做亮“一班一品牌,健康1+1”校本特色。实践训练:制定方案,统筹安排,落实责任,扎实训练。组织初审,提出改进意见。验收总结,进行表彰。目前,在中高年级开展的武术操、健美操表演、校园集体舞、大合唱等,成为“幸福教育”的生动载体。
幸福教师活力迸发
教师是推行幸福教育的关键。一支专业精湛、团结向上、作风优良、幸福感强的教师队伍,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基石。

为培养“爱心+专业”的幸福教师,学校以“筑牢师魂、锤炼师德、提升师能”为落脚点,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队伍。
涵养高尚师德。每学年评选表彰一批“师德标兵”,引领广大教师树形象、争先进、做表率。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师德师风演讲比赛、辩论赛、硬笔书法比赛、主题学习活动等,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涵养高尚师德。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机制,进一步激发班主任的积极性和幸福感。
实施培优机制。为了让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学校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外出学习,让老师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培养一大批素质过硬的年轻教师骨干。大力实施国培计划、校本培训、网络研修、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等,促进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帮、扶、带”,以及“树样子、搭台子、结对子、压担子”培养模式,提高教师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
细化评价内容。制定教师绿色评价方案,对教师的备、讲、辅、批、考、评、补、思进行详细规定,强化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严把“备课、上课、训练、辅导、考试”五关,要求教师做到“博备、精讲、细批、勤辅、严考、慎析”六认真。为促进教师铸师魂、树师表、正师风、强师能,学校要求教师做到“三多三少三带”:多一些尊重,少一些专制,把微笑带进教室;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把幸福用语带进课堂;多一些启发,少一些禁锢,把合作带进课堂。
幸福德育亮点纷呈
冰心曾经说过,“有爱就有了一切”。爱是教育的源头,更是幸福教育的源头。
为了让校园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起点,吉安市韶山路小学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德育贯穿于学生日常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深耕微德育。“微德育”主要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学校整合升旗仪式、班队会课,以及学生日常德育活动,实施校本化、体系化、教材化国旗下课程。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成立班主任工作室,完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管理规范化、班主任培训经常化、班级管理精细化的格局。搭建班主任研修群。搭建融教科研训为一体,走内涵式德育校本研修道路。开发“微产品”,实现“微体验”:由“课改”走向“改课”。每周由学校德育处视导一个班的国旗下情况并通报,每月班主任参加一次国旗下的教研观摩学习。落实“班本化”,做好“真德育”:国旗下一般分为“四个乐章”。每周一早晨,全校师生举行升国旗仪式,少先大队辅导员进行国旗下讲话;每周一第一节班会课,围绕国旗下讲话中提到的德育现象,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讨论;周一晚上放学回家,学生向家人反馈班会内容,或与家人进行讨论交流。每周晨会,围绕本周德育主题,开展微德育教育。
推行慢德育。时光不语静待花开。“慢德育”的内蕴是“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学校组建小志愿者团队,实行“三不主张”:和而不同的种子信仰、及而不过的适度教育、导而弗牵的有氧课程。学校组建的弯弯腰小分队,在课间操和低段年级放学之后,及时清理校园垃圾。伸伸手小分队在维持课间纪律,制止各种不良现象。微微笑小分队打造“晨迎、午练、暮护”志愿服务品牌。学校还从活动形式、曲目选取、进场方位、退场顺序等方面,改进大课间活动。经过不懈努力,如今,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的“诗意大课间”,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幸福成长的平台,成为“幸福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使学校活起来了,特色亮起来了,师生幸福起来了。(孙递华 林文英 谢小娟)
责任编辑:罗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