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教卫生

吉安市古南一小:红色文化润童心 红色基因永传承

  又是一年开学季。每周一早上,吉安市古南一小的全体学生在国旗下整齐排列,传唱红色歌曲,诵读红色诗词,用激昂嘹亮的歌声,铿锵有力地朗诵,表达爱党爱国之情。

  近年来,古南一小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常态化、特色化开展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为主题的传承红色基因、创建“红色校园”系列活动。学校找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点,每月定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演唱红色歌曲、背诵红色诗词、讲述红色故事、朗读红色日记。通过唱起来、背起来、讲起来、读起来,把红色文化融入每一段歌词、每一句诗词、每一个故事、每一次朗诵,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唱起来:演唱红色歌曲,把红色文化融入每一段歌词。“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走进古南一小,每天下午课前10分钟,《我和我的祖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红星歌》等一首首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红色歌曲在校园内飘荡。红色歌曲是时代的旋律,是历史的见证。学校通过入队仪式唱队歌、主题班会唱红歌、红歌大赛等形式,组织广大学生唱响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新时代的优秀歌曲,让红色旋律“声”入人心。全校师生敞开心扉,纵情放歌,把对党的热爱,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融进激昂雄壮的歌声中,唱出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背起来:背诵红色诗词,把红色文化融入每一句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词言志,诗词咏史。腹有诗书气自华。红色诗词是理想信念的讴歌,是陶冶情操的载体。一首红色诗词能影响人的一生,绽放出红色文化的巨大魅力。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课前5分课、语文课、思政课等,开展背诵红色诗词“浸润式”教学,引导学生诵读和积累红色诗词,让诗词滋润学生心田。学校一方面要求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学生每学期要背诵3至5首红色诗词。另一方面,分年级举行红色诗词诵读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背。同学们在或深情、或抑扬、或奔放、或铿锵的背诵中,体会红色诗词的精神力量,在红色诗词的浸润中茁壮成长。

  讲起来:讲述红色故事,把红色文化融入每一个故事。“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主席在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知其所来,明其所往。一个红色故事,记录一段峥嵘岁月;一个红色故事,诉说一段光辉历史。学校组织教师编写本土红色故事校本教材,将红色故事纳入必学科目。课后时间,发动学生查阅资料,学习红色故事,通过“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情景剧表演”等方式,声情并茂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感人故事,让同学们在红色故事中沐浴成长。学校还组织学生前往毛主席朱德同志旧居、吉安革命历史陈列馆、九打吉安历史陈列馆等,开展红色研学,聆听吉安革命斗争故事,用革命先烈的感人故事,照亮前行的道路,让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读起来:朗读红色日记,把红色文化融入每一篇日记。“雷锋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一刻不停为人民服务。我要像雷锋叔叔一样,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这是古南一小一名学生写下的一篇红色日记。程颐在《格致论》指出:“学者,须学而后思之,思而后得之,得之而后用之。”在创建“红色校园”过程中,学校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让革命遗址成为“教室”,让革命故事成为“教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红色教育体系。同时,结合教育教学,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以日记的形式,真实记录自己对红色文化的所思所悟所感。学校在主题班会、队会上,专门设置红色日记朗读环节,让广大学生朗诵自己的红色日记,实现红色文化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目标,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让红色精神迸发力量,形成浓厚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朱淑琴 李敏玫)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