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区光景焕新颜 乡村锦绣春光现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的一年,也是乡村振兴工作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全新一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江西乐安烟区坚定围绕“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牢牢守住两条底线”的总体方针,紧扣“多产融合,烟农增收”主线,积极探索“烟叶+N”的发展新模式,稳步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绘就了一幅村美民和产业兴的壮美画卷。
粮烟融合,鼓起农民“钱袋子”
在抚州市乐安烟区,随着烤烟采烤工作的圆满结束,烟农们便紧锣密鼓地投入到“粮烟融合”项目中,忙着为烟后优质稻进行插秧作业,力争实现烟粮种植的高效衔接。
“农民”是三农工作的主体,办好农民的事,就是要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
“我一直把烤烟当成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年是我首次尝试在烟苗大棚内进行水稻育苗。从来没有想过收获烤烟后还能收获粮食,土地不仅不用闲置,家里还可以多了一份收入。”烟农黄庭进看着这片绿油油的苗池高兴地说。
种粮收益不高,一直以来是影响乐安农民种植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种植早稻收益相对偏低,经济作物竞争、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低等,导致大部分粮农将双季稻田改种单季,以此来减少人工和物料成本,增加种粮收入。烟稻轮作作为江西稻田最为高效的复种方式之一,烟草使用的高品质化肥、有机肥有利于晚稻增产提质,烟稻轮作有利于减少烟田病虫害,秸秆还田还有利于烟田土壤改良。烟稻融合对于烟区粮田改土、防病、提质、增产都有积极作用,是实现粮烟双优生产的科学生产模式,对增加财政、农民收入,增加粮食产量贡献明显。
农田改造,筑牢农村“厚底子”
走进山砀镇,可以看到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的田块越来越多,高标准农田建设,把机耕路修到了地头,农田宜机化程度越来越高,“千亩村、万担乡”规模愈发完善。
土地,是乡村振兴的“家底”,把“底子”打牢,才能办好农村的事。
“以前的农田大小不一,田埂纵横交错,流转起来不方便,农机下田无路可走,田间掉头困难,大型机械也开不进田里,生产十分麻烦。”山砀烟农陈仉才表示,如今划分了高标准烟田,后续管理轻松了很多。

乐安县烟草局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协调县自然资源局、农业局等部门,在乐安适宜种植烟叶的乡镇划定高标准基本烟田4万亩,将4万亩基本烟田规划纳入乐安县“十四五”规划,解决了乐安农民烟叶在哪儿种的问题。同时,乐安县局以完善田、水、路、机、房等粮田综合配套为目标,联合县政府,县财政部门,不断改善粮烟区生产生活条件,开展烟水烟路、基本烟田改造、烤房建设、农机购置、新农村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改善农田宜机、宜灌和交通条件,在保障烟叶生产的同时也能促进粮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积极促进农村稳定发展。
多产协作,拓宽农业“新路子”
只有找对门路,才能找准出路。乐安县烟草专卖局积极发挥产业引领优势,依托红光、金农产业综合体,有效助推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帮助群众拓宽致富渠道。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助推器,乡村要找准升级“新路子”,就是要多产联动,共建农业增收增效新格局。
“去年,我在湖坪种植烟叶收入在6万元左右,加上合作社多元产业的务工收入2万多元,全年收入一共突破8万元,顺利走上了脱贫致富路,日子过的越来越有盼头了”脱贫户曾玉兴激动地说。
随着烟叶面积调减,烟叶合作社育苗大棚闲置,闲置的大棚不仅造成了资源极大的浪费,还要付出巨额的管护费用。正在合作社一筹莫展,江西省、市烟草部门积极出台政策试点建立烟区产业综合化,盘活闲置资产,引导烟区利用闲置“三类设施”发展多元产业。近年来,乐安烟草公司以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为依托,以“人智信”华盖、生态。红光、红光。印象等农产品品牌为依托,认真带动烟农、脱贫户开展食用菌、紫薯、优质烟后稻等生产,统一加工、统一包装产品,拓展烟农和脱贫户的收入渠道,不断加强农民之间、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效益。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烟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依然在新的“赶考”路上!乐安乡村的变化是祖国发展的缩影之一,你、我、他的家乡变迁共同汇聚成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锦绣图景。未来,乐安烟草将以更加激扬的斗志,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做好以烟草产业“联农、带农、富农”的发展新模式,为助力乡村振兴增添更多的力量。(完)
责任编辑:罗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