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聚焦群众“心头事”守护村民“幸福路”

  初冬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上高县翰堂镇江边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忙碌气息。村里的男人们穿着朴素的衣服,肩扛锄头,踏着坚定的步伐走向田间,女人们则忙着为老人孩子准备早餐,炊烟袅袅升起,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与偶尔传来的鸡鸣狗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江边村特有的早晨交响乐。

  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在诉说着生活的简单与美好,大家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在江边村藏香猪养殖点,村民黄福生和他的老伴正忙碌地为香猪准备食物,将香猪放出来进行喂食。

  “我今年68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在这里喂猪有3000元一个月,我老伴没事也每天和我一起来,我们老两口年纪大了,能在一起互相照应,一年还能赚3万多,不用给孩子增加负担,我感到非常满足!”黄福生笑着说到。

  2021年,宜春烟草派驻驻村工作队定点帮扶上高县翰堂镇江边村,并投资45万引进了藏香猪养殖,了解到黄福生比较吃苦耐劳,但因年纪大了不好找工作,便主动联系他,请他到养殖场帮忙投喂香猪,打扫栏舍卫生,对于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他特别的珍惜。

  而此时,在江边村村落的另一角,脱贫户邹小应换上了一套旧衣裳,手里握着一把略显陈旧的竹扫帚,沿着村庄的主干道,细致地清扫着道路上的树叶和纸屑。

  “没办法,我身体不好,也没有什么别的能力,这份工作至少能让我有点稳定的收入,看到村里因为我的打扫变得干净整洁,我觉得自己还算有一点价值,生活也有了一点盼头。”邹小应喃喃地说到。

  邹小应今年38岁,模样看起来很老成,因很早就没有了父母,前些年又不幸患上高血压和脑梗塞,至今仍是孤身一人,是村里的定档脱贫户。3年前,他原本在一家工厂上班,一个月有2000多的收入,但随着病情加重,只能辞工回家,每天捧着个手机浑浑噩噩过日子。

  宜春烟草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最终通过和镇劳保部门沟通协调,为他申请到一个公益性岗位,负责江边村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和村道公路的管护,虽然工资不多,但也激发了他的内生动力,使他感受到了被需要和被尊重的价值,日子也一天天地在好转。

  在翰堂镇的一个玩具厂里,灯火通明,一群中年妇女正在手脚麻利地转印着玩具配件,她们看起来都有四五十岁,有的还戴着老花镜,眼神中透露着对工作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期望。

  “现在我在厂里上班,一个月收入有3000多元,还可以照看老人孩子,我已经很知足了”。黄金珍一边工作一边说到。

  黄金珍也是翰堂镇江边村人,今年50多岁,老公和儿子都在外地务工,只留她一人在家照顾4岁的孙女和80多岁患有老年痴呆的公公。一家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越来越大,黄金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上班又怕耽误老人孩子,照顾老人孩子又耽误上班。”

  宜春烟草派驻江边村的驻村工作队把这事记在心上,多方打听,最终联系到中楼村玩具厂负责人,为黄金珍牵线搭桥。

  “我还清楚地记得去找工作那天,我们翰堂在修路,路面又烂又滑,当时还是傍晚,都差点摔跤了,我都说不去了,是驻村工作队队员一再劝说我才去的,现在想想,真的很感谢他当时的坚持!”黄金珍感叹到,“后来,我的三个邻居看见我做得好,也一起来到了这个厂,上下班也有伴了!”

  “当前在大部分农村,农民的主要收入还是务工,如何紧紧围绕村民实际需求,有效推动乡村振兴与就业工作深度融合,使人有所劳,劳有所获,是我们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驻村工作队队长邓松说到。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乡村的面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闲置的土地被盘活,成为特色种植、养殖的沃土;废弃的厂房或农舍被改造成农产品加工车间等,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这些变化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吹拂着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冷云芳)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