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有组织科研赋能拔尖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九江学院的课堂,不仅在教室里,也在乡村田野、实验基地和社会服务中延展。课堂的变化,折射出学校以科研赋能教育、以实践融汇知识、以应用提高技能的育人路径。
近年来,九江学院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紧紧围绕省委“三大高地、五大战略”和九江市“三大攻坚行动”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学校“3353战略”,坚持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有组织科研项目、科研平台及社会服务“三位一体”赋能拔尖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将科研、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不断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学校内涵式特色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依托有组织科研项目 推动教学科研深度融合
科研项目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动力。九江学院以“有组织科研”为理念,紧扣现实问题,推动科研选题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发挥科研项目在教学中的牵引作用,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近三年,学校依托28项纵向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教育部项目1项)和23项企事业委托项目,将科研成果融入43门课程教学、15项实验教学和13门实践教学课程,出版教材5本,开发智能手机APP3个。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71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70件,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6项,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187项,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学校的多项科研项目不仅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而且成功转化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非均匀本征应变的压电材料含 Eshelby 夹杂问题的边界元法研究》和《基于本征 COD 边界积分方程的多裂纹固体大规模数值模拟及其力学行为研究》,将研究成果深度融入《材料力学》教学中,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把握复杂材料力学行为的本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酸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与 MALDI 质谱成像研究》转化为《普通化学实验》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让学生掌握多酸化学的制备、表征和性能测试方法,了解多酸在药物化学中的广泛应用,实验教学内容深受学生喜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槲皮素对酒醅细菌积累氨基甲酸乙酯前体瓜氨酸的抑制机理研究》转化为《食品分析》课程实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深化了对发酵微生物氮代谢导致有害氨类代谢物形成与控制的认知和对快速检测方法的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视黄酸经选择性剪接调控hBMSCs成脂分化的机制研究》,其研究成果深度融入《分子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到选择性剪接这一基因调控机制的重要意义及其在干细胞分化中的关键角色。
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化时代使用智能手机开展英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探讨研究》项目设计和编程了《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中英语词汇配套的APP,辅助课堂教学,师生使用率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人工智能的资本逻辑批判及其中国应对研究》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当代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通过知识拓展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些成功实践案例不仅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与应用,还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筑牢了坚实基础。通过科研项目的引领,九江学院实现了教学资源从课堂到社会的延伸,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发挥科研平台优势 助力融合创新人才培养
科研平台是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九江学院通过优化科研平台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搭建融合创新的教育生态体系,将科研平台与教学有机融合,不仅丰富、创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借助团队引领、跨学院支持、项目化运作、建立科研平台向教学开放等一系列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与教学融合。我校目前有细胞精准治疗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材料表面工程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流域生态过程与信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开放型经济研究中心、江西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江西省生态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2个省级科研平台,有力助推了学校科研实力的稳步提升,在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探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流域生态过程与信息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以长江生态文明为主题,整合地域资源与学科优势,成立渊明学堂,开设长江生态文明试验班,创新性地采用跨学科融合培养模式。推出生态文明“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批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江西省虚拟教研室(首批)。学生通过学习最新研究成果和案例,不仅拓展了视野,还激发了深入探索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兴趣。

江西省生态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心遴选了精细化学品化学、有机硅新材料等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研发新产品、新工艺,促进产业链—课程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开发系列有机硅产业课程,包括系列硅油、硅橡胶、硅树脂合成综合实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材料化学实验》已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科研、教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江西省2011庐山文化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国学班,通过对地域优秀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使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入到科研、教学、实习见习之中。依托庐山文化等地域丰富资源,编写《庐山文化通论》等教材,出版了“庐山文化研究从书”6辑32种、“中华经典公理化诠释丛书”8种、《江西历代进士全传》6册、“庐山文化传播丛书”7册、“九江地域文化丛书”3册等文化育人理论创新成果,教材、丛书已出版89部。学生通过研读经典文献、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深耕社会服务根基 筑牢应用型人才培育
学校聚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主线,不断提高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能力,积极与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咨询服务等,扎实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学校专门制订了《九江学院服务九江经济社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 年)》,正在大力推进 “十百千”社会服务工作体系。
学校立足学科特色与发展需求,将科研需求和社会需求与人才教育相结合,把基础研究工作和企业急需解决的科研与技术问题,作为学生科学实践学习的核心主题。
近年来,学校横向项目立项超800项,为地方企业和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社会服务项目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关键路径,学生在实战情境中锤炼技能、创新思维,同时也推动了教学内容与行业趋势同频共振,实现知识与应用的深度融合与转化。
九江市“揭榜挂帅”项目《基于国产UHMWPE树脂的高性能锂电池隔膜湿法加工技术》作为实物案例资源融入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材料分析及测试技术》中,培养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材料分析到产品研发的全链路思维与技能。依托《湖口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锂电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项目,紧密贴合《产业生态学》课程,以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深化学生对产业生态系统认知与实践应用能力。《JM820软件升级》项目应用到《单片机原理》课程,凭借项目实践驱动教学革新,显著提升课程的前沿性与实用性。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团队围绕乡村振兴需求,开展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调查、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破解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难题。团队设立实践教学基地,推出国家级一流课程《传统村落与乡村振兴》,编写《传统村落调查与乡村振兴调查实践教程》等教材,为学生提供理实融合的成长平台。通过这样的科研驱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研究技能,还培养了深厚的乡土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作为社会服务项目《公司股份改制财务顾问》衍生而来的校企合作课程,实现商业银行对公业务案例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九江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草案)>地方立法论证、起草》项目、《<九江市城市居住区配套设施管理条例>地方立法》等社会服务项目为《地方立法原理与实务》课程实践教学运行提供实践操作载体,促进学生学习立法理论、参与立法实践。

优化科研项目育人环节,强化科研平台育人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育人质量,九江学院构建了以科研项目、科研平台、社会服务为核心锻造拔尖应用型人才“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九江学院将进一步促进科研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社会服务,引导鼓励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进科研平台,增强实践能力,支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共同提高拔尖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李同芳 汤明)
责任编辑: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