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教卫生

瓷都逐梦:解码千年非遗 青春书写传承与创新新篇

  景德镇的千年窑火,照亮了一支青年团队的探索之路。这个夏天,由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青年学子组成的“寻迹千年瓷韵路”非遗文化实践团深入瓷都腹地,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寻根、技艺传承与创新思考的文化旅程。他们以深度体验和对话为笔,在瓷都热土上描绘出当代青年守护文脉、激活传统的生动图景。

  扎根历史:触摸千年陶瓷脊梁

  实践团的中国陶瓷博物馆之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从新石器时代的质朴陶器,到宋影青的温润、元青花的瑰丽、明清彩瓷的绚烂,直至当代艺术的蓬勃绽放,一幅波澜壮阔的陶瓷史诗在成员面前展开。他们屏息凝神,俯身细察釉色流淌的痕迹,在凝固的岁月碎片中,触摸到陶瓷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标识的厚重底蕴,体悟历代匠人追求卓越、锐意创新的不朽精神。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一次深扎民族根脉的文化寻根之旅。

  历史的厚重感在新青年湖田瓷社的古瓷临摹课上得到微观印证。面对珍贵的明清瓷片,成员们在章晨社长的引导下,伏案凝神,一笔一画细致临摹。铅笔摩擦纸面,仿佛唤醒了沉睡的线条——青花的晕染、刻花的刀锋、彩绘的笔意穿越时空,在纸端悄然重现。每一片古瓷,都是历史的切片,清晰诉说着不同朝代在胎土、釉色、纹饰上的独特风貌与演变轨迹。临摹不再仅是技艺模仿,更是青年与古代匠人心灵的无声交流。

  对话匠心:解密非遗技艺密码

  在“景漂之家”,非遗传承人章晨老师为实践团揭开了陶瓷“洒蓝”技艺的神秘面纱。他深入浅出地讲解这项技艺的独特魅力:不同于普通彩绘,洒蓝需匠人凭借特制工具,以手腕力道、角度和节奏的精妙控制,将钴蓝釉料如雾似星般“洒”落素坯,形成自然灵动的装饰效果。“每一‘洒’都是心与手的共振,”章晨边示范边强调,“是几十年功力对材料、工艺的精准凝练。”这看似随性的挥洒,实则是对“偶然天成”与“匠心掌控”辩证关系的深刻驾驭。

  对匠心的理解,在采访叶菁与王平时进一步深化。叶菁工作室的《一路荆棘,一路繁花》系列,以哑光釉为基,用釉下五彩矿料凝固人生轨迹,展现其赤诚坚守与创新热忱。王平则深耕紫砂壶领域,将雕塑融入创作,其作品兼具古韵与现代表达。“不仅要守住技艺的根,更要用创新让传统走进生活,”王平的话道出真谛——非遗传承是传统与现代、匠心与创新的一场深刻双向奔赴。

  思辨未来:探寻传统新生之路

  实践团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技艺本身,更延伸至传统陶瓷在当代的活化之路。“象上”陶瓷工厂颠覆了传统印象,它不仅是生产空间,更是一个推动跨界融合的开放平台。参观从泥料到烧制的全流程,成员们被其活力感染,积极探讨陶瓷在当代生活中的多元应用可能。

  思想的火花同样在“景漂之家”迸发。章晨老师的讲座《用陶瓷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深刻剖析陶瓷的国际传播价值,激励学子立足传统、勇于创新,用现代视角重构陶瓷叙事。而“景漂”艺术家群体扎根景德、活化工艺、带动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以及“景漂之家”作为枢纽融通古今、赋能乡村的模式,都为成员们提供了传统拥抱未来的鲜活范本。

  从博物馆的宏大叙事到古瓷临摹的沉静专注,从洒蓝技艺的精微掌控到与非遗大师的深度对话,从生产现场的创新实践到文化传播的前沿思考——实践团的景德镇之旅,是一次在历史纵深与技艺深度中的穿梭,是青年热忱与千年窑火的郑重对话。

  当成员们将瓷都沃土汲取的滋养,转化为守护、创新、传播陶瓷文化的使命宣言,千年非遗已在青春脉搏中激荡出崭新的回响。这份回响,正是传统与未来之间最动人的和弦。(李琪)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