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语润乡土”实践队多维实践书写青春担当
日前,江西生物科技学院“语润乡土”实践队,奔赴庐山市温泉镇通书院村及周边地区,开展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乡村调研、文化传承、生态探索、服务惠民”为主线,扎根田间地头、走访文化场馆,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深扎乡土调研:解码乡村振兴发展脉络
实践队首站抵达通书院村,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双模式开展调研。驻村第一书记在座谈会上详细介绍村庄历史沿革与产业发展现状,实践队围绕文化资源挖掘、农产品推广等议题与驻村干部深入研讨。在村史馆,斑驳老物件与泛黄文献勾勒出乡村变迁轨迹,队员们通过驻村干部解说,系统梳理通书院村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与红色记忆,为后续实践奠定调研基础。此外,实践队走进百福灵芝产业园,调研灵芝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现代化种植大棚中直观感受特色农业对乡村振兴的驱动作用。

传承文化根脉:让千年智慧焕发时代光彩
立足文化传承,实践队构建“古今对话”的立体实践路径。在白鹿洞书院,队员们参观棂星门、朱子祠等古建筑群,诵读《白鹿洞书院揭示》,在理学圣地感受“修身、治学”的千年学规魅力;在陶瓷手工坊,队员们体验揉泥拉坯,以指尖触感感知传统工艺的文化温度;在庐山杏林遗址,通过杏林历史讲解与遗迹走访,挖掘中医药文化与乡土人文的深层联结。通书院村老党员汪石滚在“颐养之家”讲述55年党龄的奋斗故事,用“一元餐食”的民生实践诠释基层治理中的红色传承,让队员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坚定文化自信。

聚焦生态实践:在自然课堂中筑牢环保理念
庐山植物园的探索成为生态实践的重要课堂。专业人员带领队员辨识珍稀植物,在标本馆通过图文资料与多媒体展示,系统了解植物生命演化历程。展馆对湿地退化、水体污染等生态危机的案例分析,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的紧迫性。实践队还在通书院村开展农事体验,走进水田学习插秧,在弯腰劳作中体悟“粒粒皆辛苦”的生态哲理,将自然教育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

惠民服务落地:多维行动赋能基层建设
实践队以专业所长开展多元化惠民服务。推普活动中,队员通过趣味互动纠正村民发音,将普通话教学与地方文化故事结合;禁毒宣传现场,案例讲解与知识问答提升村民识毒防毒能力;“定格最美笑脸”拍摄活动,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中的幸福图景。此外,实践队与植物园工作人员探讨植物名称的方言表达与文化内涵,从语言学视角挖掘乡土文化特色,实现文化服务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此次“三下乡”活动中,“语润乡土”实践队足迹遍及乡村、书院、产业园与自然场馆,构建起“调研—传承—生态—服务”的四维实践体系。队员们在与乡土大地的亲密接触中,既为通书院村注入文化创新思路,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国情民情的认知。未来,实践队将持续以语言文化为纽带,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智慧。(完)
责任编辑:罗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