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硕服务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日前,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硕服务团队走进抚州市广昌县赤水镇杨坊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以“强国有我、青春有为”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结合专业优势,围绕红色教育、安全教育、童心陪伴、防诈宣传等内容开展系列志愿服务,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文明实践,让理想之花在基层沃土绽放。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80年前,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杨坊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24级思想政教育专业硕士生胡佳琪以《缅怀革命先烈,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主题,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红色宣讲。
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时间坐标,通过“抗战知识我知道”互动问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历史节点,让孩子们在竞答中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在“抗战历史我了解”环节中,紧密结合广昌本地的红色故事,讲述革命先烈在赣鄱大地上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用“身边的历史”拉近孩子们与峥嵘岁月的距离,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孩子们深刻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力量;“学习和弘扬抗战精神”板块中,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共同领悟伟大的抗战精神,引导孩子们明白: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青春少年当以先烈为榜样,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宣讲最后,全体起立,齐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稚嫩却铿锵的童声在党群服务中心久久回荡。这场宣讲,让红色基因跨越时空与孩子们心灵对话,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普及,更是一堂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引导他们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厚植了思想根基。
守护生命安全 筑牢防溺防线
夏季是溺水事故高发期,农村留守儿童的防溺水安全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服务团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针对留守儿童监护薄弱的现状,开展防溺水安全专题教育,为孩子们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2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吉婉玥结合实际案例,向孩子们详细讲解了溺水的危害和预防溺水的重要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如何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如在没有成人陪同的情况下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和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等。为了让孩子们将防溺水知识真正入脑入心,服务团组织了知识问答竞赛。成员们精心准备了一系列与防溺水相关的问题,涵盖溺水原因、预防措施、自救互救技巧等多个方面。孩子们积极参与抢答,服务团成员还为答对的孩子送上小奖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村里孩子大多跟着老人生活,防溺水意识比较薄弱。大学生们的宣讲既专业又接地气,孩子们听得懂、记得牢。”杨坊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说,此次活动为村里的防溺水工作增添了重要助力,让安全意识真正走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童心相伴暖暑期 欢声笑语传真情
为丰富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博硕服务团专门设计了“童心陪伴”主题活动,通过趣味游戏和故事分享,为孩子们送去温暖与关爱,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活动场地。

游戏环节中,孩子们和服务团成员一起玩起了“你画我猜”和“词语接龙”游戏,不仅考验着孩子们的思维敏捷度与想象力,更在互动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在游戏中学会倾听与表达,在欢笑中感受合作的力量。在讲故事环节中,孩子们争相分享校园生活的趣事,成员们则认真倾听,时而为孩子们的天真捧腹,时而为他们的成长点赞,那些平凡却充满童真的瞬间,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彼此的内心世界。2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生曾欣怡感慨地说:“留守儿童最需要的是陪伴与倾听,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让这个夏天变得更有意义。”在这场童心陪伴活动中,服务团成员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服务团成员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性。这场童心相伴的活动,不仅填补了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缺,更用真诚与温暖为他们的童年增添了一抹亮色。
聚焦老年群体 守护养老钱袋
随着社会的发展,诈骗手段日益多样化,老年人成为了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之一。服务团成员在村委会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深入村里的老年人家中,开展“防诈骗宣传进万家”活动。
服务团成员的专业讲解和村委会工作人员的方言土语紧密配合,为老人们介绍常见的诈骗手段,如电话诈骗中的冒充公检法诈骗、网络诈骗中的虚假购物诈骗、保健品诈骗中的虚假宣传等。“大爷,您看这个短信,说您中了大奖,这就是典型的诈骗!”2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生刘宇耐心地讲解道。还通过发放防诈骗宣传手册,手把手教老人如何识别可疑电话、如何设置手机拦截功能的方式,叮嘱老人遇到疑问及时求助,帮助提高老人们的警惕性。此次宣传走访有效地提升了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为守护乡村“养老钱袋”筑起了一道坚实防线,让老年人在平安祥和中共享乡村振兴成果,体现了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温度与力量。
此次杨坊村的实践行,是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也是高校人才服务基层、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行动。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慧芳表示,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联动”机制,组织更多青年学子走进基层、服务群众,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文明江西贡献青春力量。(文/胡佳琪 图/王子华 曾欣怡)
责任编辑:罗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