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教卫生

赣州赣县区:大学生走进农家小院 体验采茶戏与东河戏非遗

  近日,江西科技学院的 9名大学生,走进赣州赣县区王母渡镇,来到非遗传承人黎德坤老师家中,沉浸式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 —— 采茶戏与东河戏的传统艺术。学子们在充满乡土气息的小院里,亲身感受这两种古老戏曲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底蕴。​

  采茶戏与东河戏是赣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采茶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由茶农的采茶歌发展而来,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东河戏则形成于清代中期,融合了昆曲、乱弹等多种声腔,2006 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老师介绍,“三腔一调”是采茶戏的灵魂,饱含客家人的生活智慧。表演时,大人们演绎生活百态,孩童随节奏起舞,模仿“蜻蜓点水”“燕子衔泥”等动作,尽显对自然的热爱与浓郁生活气息。

  活动当天,黎德坤老师家的小院里热闹非凡,学子们围坐在一起,目光专注。黎老师先是细致讲解了采茶戏和东河戏的起源发展、唱腔特点与文化价值,随后拿起胡琴伴奏,现场示范了东河戏的亮相、台步等身段,每一个动作都展现着戏曲的独特魅力。学子们听得全神贯注,不时发出阵阵赞叹,个个摩拳擦掌,想要亲身体验。​

  体验环节中,学子们分成小组,在黎老师的指导下学唱经典唱段、模仿戏曲动作。有的同学尝试唱采茶戏《睄妹子》,那俏皮的腔调让人忍俊不禁;有的同学学走东河戏的台步,虽然脚步略显笨拙,但眼神中充满了认真与执着。黎老师在一旁耐心纠正,还亲自示范,学子们的热情愈发高涨,小院里不时传出悠扬的唱腔和欢快的笑声。​

  除了亲身体验,同学们还参观了黎老师珍藏的戏服、道具和手抄剧本,黎德坤老师掀开布帘,挂满戏服的木架映入眼帘。江西科技学院的同学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戏曲,这次近距离接触,才知道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动作都有这么多讲究,这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

  这场高校学子与传统戏曲的 “深度对话”,不仅为古老的采茶戏和东河戏注入了青春活力,更在年轻一代与传统艺术之间搭建了一座心灵的桥梁。相信在青年学子的关注与参与下,采茶戏和东河戏这两颗璀璨的非遗明珠,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黎悦)​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