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地市新闻

修水县:热血铸军魂 丹心写忠诚

  修水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荣膺全省双拥模范县“九连冠”。如今,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众多退役军人正以实际行动响应时代号召,扎根故土,成为家乡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阮林保:在警营续写子弟兵荣光

  “你怎么了?听得到吗?——如果这个时候溺水者没有反应,我们就需要进行下一步……”7月23日,在修水县文体中心修城志警培训室,阮林保正指导队员学习心肺复苏、海姆立克等急救知识。在他的带领下,像这样的培训修城志警每年都要开展50余次。

  今年33岁的阮林保出生于溪口镇榨下村,2013年退伍,现为修水县公安局特巡警大队辅警,还担任修水县志愿者警务协助协会副会长、救援中队中队长。

  近日,阮林保接到某单位打来的求助电话,称办公楼五楼有一个马蜂窝。阮林保放下电话,立即与救援人员带上装备赶赴现场。抵达现场后,阮林保经现场勘察,与队员商定处置方案,随后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利用打火机和杀虫剂喷出火焰驱赶马蜂,经过2个多小时努力,最终成功清除马蜂窝。当他脱下防护服时,身上衣服早已湿透。

  2024年11月20日下午,阮林保在回家途中发现一名女子欲跳河,现场聚集了许多围观群众。女子情绪十分激动,蹲坐在河边,拒绝任何人靠近,情况十分紧急。阮林保立即向在场民警表明身份,要求参与救援。女子趁人不备,跳入河中……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阮林保毫不犹豫,一头扎进冰冷的河水紧紧拽住女子,最终在救援人员的协助下用绳索将该女子拉上救生船,并带至安全区域。这已是阮林保第七次跳河救人,每次他都说,“我会游泳,让我上!”一次次纵身跃下,诠释了退役军人永不褪色的“为人民”的赤诚。

  夜幕降临,阮林保又活跃在城区的大街小巷,带领修城志警队员们开展治安巡逻和反诈宣传。

  五年来,从“橄榄绿”到“藏青蓝”,他用“兵”的铁血和“警”的本色贴心守护辖区百姓平安,先后参与安全宣讲500余场次,找回失踪老人和儿童80多人,从河水中救出7条鲜活的生命,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阮林保说:“今后,我将继续保持军人本色,积极参加抢险救援、治安巡逻、安全宣传等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守护群众平安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清海:当好乡村振兴“排头兵”

  “基地建好后我就在这里上班,工资每月5000元左右,已经有三个年头了。”在修水县渣津镇司前村“鱼菜共生基地”,正在为鱼池换水的村民陈兴加说。该基地是以王清海为班长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于2023年创办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之一,年养鲈鱼6万余斤,年产值110余万元,每年可为村级集体增收30余万元,解决20名村民就业问题。在当地提起王清海,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1999年12月,王清海到河南武警信阳市支队机动一中队服役,因表现出色,多次获得嘉奖,获评“优秀士兵”。在一次解救人质行动中,王清海凭借过人勇气和智慧成功解救人质,荣立三等功。2001年,在河南省武警总队大比武中,他又因精湛的军械操作技术被授予“优秀军械员”称号。2001年12月,光荣退伍后的王清海独自前往上海打拼,凭借在部队养成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他创办的公司效益蒸蒸日上。

  2021年,渣津镇的镇村老干部多次找到王清海,希望他回村带领乡亲发展。王清海虽知道村干部不好当,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司前人,他毅然回到家乡,决心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到村里,王清海发现道路坑洼不平,下雨天泥泞,村民出行不便;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落后……面对这些难题,王清海日思夜想改变之道。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改变现状。

  “要致富,先修路。”王清海决定从改善基础设施开始。他多方奔走,筹措资金,不仅硬化了村里的道路,将道路拓宽到6米,还全部完成“白改黑”,安装了路灯。道路问题解决后,王清海又带领村民修建“新坪”文化广场等文化休闲场地,今年还新建了村史馆,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王清海带领大家通过“党员+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除了光伏发电,还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小香薯种植及“油茶+茶叶”基地;发展顺康蚕桑合作社,带动脱贫户10户15人就业,年人均增收5000元;创办渣津小蚕工厂,去年养蚕种1200张,带动脱贫户6户8人就业,年人均增收4200元,合作社与小蚕工厂形成“一条龙”运作,村集体增收12万元;创办养牛基地,年养牛40余头。

  在王清海的带领下,司前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脸上的笑容多了,村里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作为一名“兵支书”,王清海始终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下一步,我将继续带领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再鼓干劲,再创佳绩。”王清海说。

  孙金阶:红色舞台续写军魂

  在修水县老年大学教学楼正在排练的孙金阶,一招一式,刚劲有力,尽显军人风范。

  孙金阶,1991年12月入伍,舰声呐技师,原海军一级军士长。在部队服役期间,孙金阶先后荣立三等功两次。1999年5月,孙金阶作为海军某引进装备首批舰员赴俄罗斯圣彼得堡波波夫电子工程学院学习,将从国外学到的军事技术编写成教案传授给新一代军人。

  2021年12月退役后,孙金阶投身修水县退役军人企业家军歌艺术团,长期参与红色文化宣传、敬老院慰问演出、大型主题汇演等。为更快了解修水红色文化,他认真研读当地革命史料、观看经典红色剧目,结合自身军旅经历体会其中的家国情怀,为表演积累情感基础。  

  军歌艺术团团长高福禄说:“孙金阶每一次军旅宣传都积极参加,不管寒冬酷暑总是一如既往坚持,用实际行动激励着每一名团员。”军歌艺术团执行导演赵尚萍说:“他排练时一丝不苟,是我们大家心目中的楷模。”日常排练中,孙金阶始终保持军人过硬的作风,在表演中,站定、抬手、转身等动作十分利落。在军事题材情景剧《再见吧,妈妈》《映山红》等节目排练中,他反复练习,结合在部队的亲身经历投入表演,生动展现了军人热爱祖国、关爱家乡的情怀。

  生活中,他是好儿子好丈夫。他牢记父母的喜好,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父母生病时在床前尽孝,用行动诠释对家人的关爱;妻子平时工作比较忙,他主动承担家务,每周陪妻子看望岳父母,细心地帮他们剪指甲,陪他们聊天。

  孙金阶说:“我将一直保持军人本色,发扬部队好的传统、好的作风,积极参加送戏下乡等活动,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宣传修水红色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周红:以我坚守换你安心戍边

  “4700米的海拔,走几步路就喘得厉害,4月的雪还没化,寒风像刀子割脸。”回忆起2024年那次高原探亲,周红心中最深刻的记忆。那个她“来了一次就不想再来第二次”的地方,却是丈夫冷文林扎根16年的阵地。

  工作中,周红是修水县总医院第一人民医院院区影像科技师,是同事眼中的白衣天使;生活中,她是驻守海拔4700米雪域高原16年的边防军人冷文林的妻子。身为军嫂12年,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以无悔的奉献,书写着对家国最深沉的爱。

  2013年与冷文林相恋时,周红就懂了“军嫂”二字的分量。“嫁给你,就支持你的军旅事业”——这句婚礼上的承诺,成了她10年婚姻的注脚。

  生两个孩子时,丈夫都因任务未能陪伴。“女人最脆弱的时候,谁不盼着爱人在身边?但他守着国,我不能让他分心。”周红把委屈藏进心底,月子里自己学着给孩子换尿布、喂奶,出了月子又准时回到医院岗位。

  白天,她是影像科里细致严谨的技师,2020年投身新冠肺炎救助、2022年参与隔离点核酸采集,始终冲在一线,受到全市表彰;夜晚,她是两个孩子的“超人妈妈”,辅导作业、处理家事,常常忙到深夜。“看到别的家庭饭后散步,心里也会酸,但想到他在高原站岗,这点苦算什么?”

  婆婆李坤香看在眼里:“她医院忙,俩孩子要照顾,我身体不好帮不上太多,全靠她自己扛。”

  作为陆军某部队的参谋,冷文林在边防一线已坚守16年,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基层干部。

  “他在高原保家卫国,我在家守好小家,这是我们的分工。”周红的话语朴实却有力量。当雪域边关的寒风掠过丈夫的钢枪,家乡医院的灯光下,她正用一份坚守,为这份“分工”写下最温暖的注脚。(完)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