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教卫生

江西省中医院邓运明:妙手仁心,守护生命安康

  在江西中医药的璀璨星河中,邓运明是一颗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星辰。1953年,他诞生于旴江流域的樟树市,这片浸润着旴江文化的土地,赋予了他对中医骨伤的最初向往。字门拳术的刚劲与伤科医术的精妙,在他心中埋下了传承岐黄之术的种子。从江西中医学院的课堂到临床一线,四十余载岁月流转,他将满腔热忱倾注于中医骨伤事业,成为患者心中的 “骨骼守护神”。

  邓老的医术,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总能直抵病症核心。他深耕骨伤领域,却不止步于此,对内、外、妇、儿等科的诊疗也颇有心得。他学术思想独树一帜,“气血辨证为首”“肝脾肾三脏核心”“筋骨并重” 三大理念,如同三根坚实的支柱,撑起了诊疗体系的大厦。他认为,肢体关节的灵动与气血的顺畅息息相关,外伤诸症多由瘀血阻络、气血不畅所致,故而治疗时活血祛瘀与行气相辅相成。对于内伤疾病,他则着眼于肝脾肾三脏,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骨生髓,三者调和方能筋骨强健。而 “筋骨并重” 的理念,更是他治疗的灵魂所在,正骨理伤时刚柔相济,动静结合中兼顾修复与锻炼,衷中参西让诊疗更精准高效。

  曾有位常年应酬的张先生,深夜左拇趾关节突然像被烧红的铁钳死死夹住,疼得他浑身冒汗,连下地都成了奢望。第二天一早,家人搀扶着他冲进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邓老诊室里那股淡淡的药香,成了他最后的希望。诊脉时,邓老的手指轻轻搭在他腕上,目光落在红肿如茄的脚趾上:“舌苔黄腻,口苦腹胀,这是湿热痹阻作祟啊。” 提笔开方时,他特意在 “痛风清消方” 基础上添了两味药,又从抽屉里拿出张便签:“酒得停,辛辣得忌,每天喝够两千毫升白开水,比啥都管用。” 张先生半信半疑地接过药方,却没料到三剂药下肚,钻心的剧痛竟减轻了大半;另一头,患痛风十四年的老刘更懂这种煎熬。左踝红肿得像发面馒头那回,他连耳缘都冒出硬节,浑身困重得像灌了铅。邓老给他诊病时,特意让弟子在旁看着:“你看这脉象,沉缓中带着滑数,是脾虚生湿、湿热下注。” 开方时,他边写边解释:“先清热利湿,再健脾固本,就像先扫屋子再防潮。”

  三剂药下去,老刘的低热退了,疼得直抽抽的腿能慢慢屈伸了。后续调理的半年里,邓老根据他的恢复情况三次调方,最后一次复诊,老刘举着化验单笑出了眼泪:“指标都正常了!邓医生,您这药比啥灵丹妙药都管用!”如今,张先生逢人就说那碗方药的神奇,老刘则把邓老手写的饮食禁忌贴在冰箱上。这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无不彰显着他辨证施治的深厚功力。

  传承创新,薪火相传续华章

  邓老常说:“中医的根在传承,魂在创新。”作为庐陵医学流派分支邓氏骨伤派的代表性传承人,邓老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珍贵医案、处方等原始资料整理入库,为弟子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成立名医工作室,整理出版《邓运明骨伤经验荟萃》,将“刚柔相济、以近带远” 的手法精髓、“固中清消”理论系统化呈现。在他的推动下,工作室多次举办国家级、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等,让流派理念走出江西,辐射全国。

  如今,邓老虽已年过七旬,仍坚持每周三次门诊。诊室墙上,庐陵医学邓氏骨伤派的传承脉络图格外醒目:从邓润林到邓其怡,从他到李华南等弟子,再到更年轻的继承人,一条清晰的传承线绵延不绝。每当有新弟子加入,他都会指着图谱说:“你们要记住,手法可以变,但‘治人如治玉’的初心不能变。”从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系主任到附属医院副院长,无论身居何职,他始终坚守临床一线,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骨伤人才。

  四十余载风雨兼程,邓老用精湛的医术驱散了患者的病痛,用温暖的仁心点亮了他们的希望。他就像旴江的流水,默默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用一生践行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的誓言,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医名师。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