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中烟井冈山卷烟厂:“小”改革 “大”成效
小改造凝聚大智慧,小举措迸发大能量。江西中烟井冈山卷烟厂制丝车间立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和薄弱环节,以目标为导向,以“小改小革”为抓手,持续推进设备、工艺、技术优化升级,将精益管理指导下的创新文化向基层延伸、向一线覆盖,形成了“人人参与创新、人人思考创新、人人能够创新”的新风尚。
“微”调整让梗签剔除更恒定
“肖师傅,叶丝风选梗签剔除量最近波动较大,而且签中含丝率也有很大差异,如果不及时调整,会有浪费叶丝和梗签剔除不干净的风险。”工艺员刘兰茜细心地发现了问题。

面对这一新问题,肖师傅虽无过往经验和技术路线可借鉴,但他立即组建了一个包含机械、电器、工艺的三人小组,经过连续多天的观察和分析,团队找到了问题症结点。针对症结点,他们对风选设备的两边侧板高度、入口导流板的位置、梳丝辊的间隙进行了实验和调整,并对不同生产规格设置了不同的风门开度。经过测试,同一生产规格的梗签剔除量基本一致,不同批次的签中含丝量也实现降低,攻关取得成功。
“细”优化让物料掺配更均匀
在掺配加香间,某卷烟规格的掺配物正均匀地掺入皮带输送机的物料中,技术人员穿梭于贮柜出料口与皮带秤落料口之间,跟踪掺配物料的掺配效果。
刚生产该卷烟规格时,掺配物掺配的重量和精度虽然符合工艺要求,但是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与质量控制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能不能即保证掺配物的精度,又保证掺配过程的均匀性?”技术员吴松涛一直琢磨着这个问题。对此,他找到部门领导提出想法,还同兄弟单位借鉴经验,提出了优化皮带秤掺配系数和贮柜出柜频率的建议。
有了想法,说干就干。仅用两天,在工艺员、信息管理员、计量管理员的全力配合下,完成了贮柜频率和掺配程序的计算和优化。
“优化后的贮柜频率和掺配程序,不仅实现了掺配重量的精确化,还让掺配过程更加稳定,有效避免了物料掺配不均的情况。”吴松涛介绍道。
“小”变化让设备运行更稳定
“老查,1.5K生产线的切丝机单批次内生产启停次数较多,你看看是什么原因!”一发现问题,制丝车间工艺员谢升便迅速向设备主任查成汇报。
“好的,我一会去现场,向切丝岗位的操作人员和机电人员了解具体情况。”查成快速响应。要知道,切丝机启停次数多,不仅会严重影响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也对烟丝宽度均匀性控制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要想打通堵点,就得刨根问底。为了找出切丝机单批次内启停频次高的原因,设备主任查成同维修技术员翻阅了大量的标准与规范,认真分析讨论设备启停原因,并积极与设备厂家探讨交流。他们最终发现,1.5K生产线前后工序的额定生产能力不匹配是导致切丝机频繁启停的根本原因。
查成与厂家技术专家反复交流,与车间工艺技术人员多次沟通确认,共同提出了改进方案,即将切丝机由原来的8把刀调整到4把刀,同时对切丝机的刀辊和铜排链传动比、刀门高度、刀辊转速及喂料提升机频率等设备工艺参数进行实验。
这个数字变化间的“小改小革”项目在调整实验后,切丝机单批次启停次数由原来的5次降低到了1-0次,设备的稳定运行为烟丝宽度均匀性提供了保障。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小改小革不是‘小打小闹’,而是企业提质增效的‘源头活水’。”江西中烟井冈山卷烟厂制丝车间正以“小”创新撬动“大”变革,以“微”改进激活“强”动能,推动“产质耗”倍增计划向“微”处、“细”处走实走深,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王胜亮)
责任编辑:罗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