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N:“小”篮球 凝聚“大”合力
“回防!回防!”黄文广会长扯着嗓子在场边大喊,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滚落。场上,制丝车间邓凯一个急停变向,篮球鞋在地面上擦出刺耳的声响。“老廖!”他一声暴喝,手腕一抖,直塞内线。卷包车间的廖健纵身跃起,在空中与防守队员狠狠相撞,篮球打板入网的瞬间,场边爆发欢呼。

这是南昌卷烟厂篮球协会的日常一幕。今年4月,该厂新一届篮球协会成立,当篮球撞击地面的砰砰声与车间机器的轰鸣交织,一场关于“篮球+N”的创新实践就此展开。
从22到53:篮球织密关系网
“过去我们是随机约球,现在是每周固定‘团建’。”协会成员何力拍着篮球笑道。这支原本由篮球爱好者自发组成的队伍,在新协会成立后短短三个月里,从22人壮大到53人。每周的球场相聚,不仅是汗水与技巧的碰撞,更是情感与默契的升华。
卷包车间的廖健和营销科胡涛因一次配合进球成了好友,原本分散在全厂各生产部门的职工,因篮球结缘成了“兄弟”。
“忙碌的工作之余,跑全场、练投篮成了最好的解压方式。”黄文广会长说。如今,协会成员们不仅体检报告上的“肺活量”数值集体上升,跨部门协作时的默契度也悄悄提高了。篮球场上的一次次传球与配合,无形中打破了部门的壁垒,让团队协作更加流畅。
从纪念馆到生产线:球服里的初心与匠心
6月,协会成员脱下球服,换上便装,走进九江都昌的刘肩三革命烈士教育纪念馆。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手写家书,将那段烽火岁月娓娓道来。“三次被捕仍坚持革命,这种韧劲太让人震撼了。”年轻队员小黄在烈士不屈不挠的事迹展前驻足良久,红色教育的种子悄然埋入心田。

归途的大巴上,红色教育的余温未散,技术交流的热潮已然掀起。“我那台设备的老毛病最近又出现了,你上次说的解决方法再讲讲?”成型车间电气维修工陈浩刚开口,几个年轻技术员立刻凑了过来。一场跨越部门的“生产技能研讨会”,让革命精神与工匠精神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接力。篮球协会的成员们,不仅在球场上拼搏,更将这份拼搏与钻研带回了生产线。
超越胜负:篮球的多重价值
如今,南烟篮球协会的故事还在续写。球场上的比分有输有赢,但这支队伍早已超越了“胜负”的意义——它是职工强身健体的健身房,是企业对外交流的会客厅,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切磋生产技艺的大课堂。
荣誉会长王前说:“当篮球能串联起凝聚力、生产力与社会价值,它就不只是一项运动了。”在这里,篮球是媒介,是纽带,更是南烟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以篮球为媒,书写更多赛场之外的精彩篇章。(邓其琛、王紫玥)
责任编辑:罗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