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教卫生

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开展“文化赣鄱行”红色文化路线暑期大思政实践

  近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智造学院红色班级师生走进中央苏区重要历史地标—康都会议纪念馆,开展“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文化赣鄱行”2025年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这场赣鄱大地上的“大思政课”聚焦红色文化主线路,师生们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追寻红色记忆,在历史现场感悟真理力量、汲取奋进智慧,将思政课堂搬到赣鄱大地上,让红色文化成为厚植家国情怀、砥砺强国担当的精神坐标。

  历史原点:在真理现场中探寻思想根基

  “大思政课”的厚度,源于对历史本质的追问。走进康都会议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份份泛黄的会议手稿、一支支锈迹斑斑的军号和一幕幕多媒体还原的历史影像,仿佛将人带回到1931年反“围剿”斗争的关键时刻。毛主席批注有力的字迹、地图上密集的行军路线,生动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复杂局势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智慧与定力。

  同学们放慢脚步,在展陈间细细驻足:批注纸页上似乎还能看见革命先辈深夜伏案、推敲战略的身影;军号喇叭口的磨损痕迹,诉说着传递指令、冲锋陷阵的峥嵘岁月;多媒体影像中的会议讨论声,穿越时空,将人带回那个决定中央苏区命运的紧要关头。

  “原来‘诱敌深入’的战略抉择,是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诞生的。”一位同学在查看行军路线图时感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现场,青年才真切体会到,康都会议之所以成为巩固中央苏区的“关键一棋”,不仅因为战略上的高明,更因为它深深扎根于对苏区实际的精准洞察,回应了人民对安定生活的迫切期盼。历史的结论在这里转化为认知的过程,让思政课的历史观教育多了一份不可替代的厚重感。

  思想交汇:在精神对话中感悟群众路线

  在康都会议纪念馆,一幅记录会议场景的油画前,同学们久久凝视。画面仿佛在诉说:1931年12月,在敌强我弱的局势下,毛主席提出了“积极防御”的作战方针,这一科学抉择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在观看康都会议纪念片时,同学们提出疑问:“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红军的信心从何而来?”“苏区群众为何愿意倾尽所有支援红军?”展柜中的“红军借粮条”和“群众支援清单”给出了答案——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让军民拧成一股绳;红军为群众谋幸福,群众视红军为亲人。这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立场,是苏区精神的核心,也是新时代青年必须传承的“根”与“魂”。在青年眼中,它不再抽象,而是草鞋里的稻草、连夜赶制的棉衣、会议桌上反复推敲的民生政策。行走在红色文化路线中,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汲取精神力量,把“初心使命”化为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融入青春奋斗,在接续奋斗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实践深处:在知行合一中厚植使命担当

  走出康都会议纪念馆,队员们的脚步并未停下。沿着当年红军行军的小道,他们一步步踏上先辈走过的路。脚下的石板路因岁月磨砺而凹凸不平,两旁的白墙黛瓦映照着安宁的村庄,远处的群山在云雾间若隐若现——如今的宁静,与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形成了强烈反差。

  “当年红军在这里战斗,就是为了守护这样的生活。”一位同学低声说道。有人在随身笔记本上写下“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前辈的鲜血换来的”,有人在速写本上画下纪念馆前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还有人举起相机,用镜头定格沿途的旧址与村落。每一个举动,都是对这段历史的铭记与传递。

  这段“行走的思政课”,让课堂上的理论在脚步间变得可触可感。青年学子不再只是历史的倾听者,而是在行走中成为记录者、讲述者和传递者。他们用眼睛观察,用心灵感悟,用行动表达,把从历史中汲取的力量化为前行的动力。在这条红色文化路线中,他们体会到的不仅是过去的荣光,更是当下的责任与未来的方向——走好脚下的路,才能不负来时的路。

  薪火相传:在红色传承中汇聚奋进力量

  走进康都会议旧址,93岁的老党员唐良珍爷爷为师生们讲述当年的历史背景与亲身感受。站在斑驳的青砖木梁之间,唐爷爷讲述了从红军在康都会议上的战略决策,到军民携手共克艰难的真实故事。

  实践队员们围拢在他身边,认真聆听并不时提问:康都会议的决定为什么能扭转局势?苏区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意味着什么?唐老用平实而真诚的话语回应:“只有亲临这些发生过历史事件的地方,站在先辈曾经战斗、生活的土地上,才能真正体会他们的信念与坚守,理解那份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在这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上,青年学子们从唐老的讲述中读懂了信仰的力量,也看到了责任的分量。走出旧址前,他们把收获写进笔记、记录在镜头里,约定要把所见所感讲给更多同学听,让历史的温度化为前行的动力,让这条红色路线承载的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延伸。

  “文化赣鄱行”红色文化路线,把历史现场变成了青年触摸信仰、感悟精神的课堂。康都会议的记忆在行走间鲜活起来,激励新时代青年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汲取力量,把革命精神化为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青春实践中薪火相传。(完)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