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教卫生

江西环境工程职院“新鲁班”项目入选全国“四个100”最佳项目

  近日,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出炉,其中,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新鲁班”木作技艺传承志愿服务项目入选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中,一项致力于传承古老木作技艺的志愿服务项目正悄然绽放光芒。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发起的“新鲁班”木作技艺传承志愿服务项目,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守护,更是一场跨越代际、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文化接力。

  以匠心为笔 绘就传承蓝图

  “新鲁班”项目的诞生,源于对木作技艺传承困境的深刻洞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98.75%的青少年对木作技艺不了解,而其中80.23%表示有兴趣却找不到参与渠道。传统木作这一蕴含千年智慧的技艺,逐渐被大众遗忘。

  “为呼应青少年素质发展需求和木作技艺传承需求,2019年我们成立了该项目,构建了独特的‘四式三新’志愿服务模式,通过‘接触-深入-爱上-传承’方式形成良性志愿服务生态,培育‘新鲁班’。”“新鲁班”木作技艺传承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赖水秀介绍到。

  在传承对象上,项目聚焦广大青少年,浸润式“育新苗”。项目通过设计木作公益体验课程,结合中小学劳育课程赴赣南各校开展木作体验活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青少年从接触木艺、实践体验,到喜爱木艺,最后达到主动传承的思想浸润效果。项目已使5万余名青少年由不了解到了解、喜爱,再到主动传承木艺。

  在传承内容上,项目采用体验式“传新艺”,促进木艺传承。针对青少年的喜好,项目创新“乐智+生活+传统+客家+红旅”五大系列木作技艺体验活动,构建“红色教育、劳动教育、艺术教育、创新教育”四维研学体系,以小见大,由易到难,用木艺新构思传播新技艺。 

  在传承形式上,项目打造“点单式”服务体系,创新传承形式。项目定制“竞赛、展览、培训”三样“大菜单”,以赛促技,以展促学,以培促长。

  “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喜好去传授不同木艺,很多学校把木作技艺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主题,目前南康区中小学劳动课基本覆盖木作技艺项目。”赖水秀说,从乐智木艺的益智挑战,到红旅木艺的红色文化探寻,再到客家文化和生活用品,每一场活动都吸引着众多青少年参与。通过传承活动,不仅使他们掌握了木作技巧,更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汇聚多方力量 奏响传承乐章

  “新鲁班”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汇聚。项目打造了“成长式”志愿服务管理体系,不仅吸收了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李德鑫、全国技术能手徐志威、非遗木工等40余名木作技艺先进人物,以老带新、以强帮弱,实现志愿服务团队良性传承,还汇聚了多方社会资源。“新鲁班”志愿服务队成立了木文化工作室,将志愿服务活动的工艺品进行义卖,助力项目良性运行,保障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

  同时,项目吸引了1500余名志愿者,其中不乏家具企业家、高校师生和信息技术人员。家具企业家带来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高校师生贡献了专业知识,而信息技术人员则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木艺工艺流程及场景,让古老的木作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

  “目前,我们经常开展‘木传红音’红色基因传承志愿服务项目、党的先进理论‘入木三分’系列活动、‘世赛选手上好中小学劳育课’志愿服务项目、木作公益研学活动、‘新鲁班’木文化宣讲、体验集市和木艺作品展等活动,传承木作技艺。”赖水秀说。

  传承成效显著 未来前景可期

  经过多年的努力,“新鲁班”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项目已与30多个社区、200余所学校结对合作,共举办500余场木作体验活动,开展80多场木文化宣讲;先后荣获第七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江西省第四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省级以上荣誉18项,得到30余家媒体专题报道。

  李德晶是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学生,也是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李德鑫弟弟,其受到哥哥影响开始接触木作技艺,于2023年加入本校“新鲁班”志愿服务队,他坦言,有次去社区教小朋友做花艺,他看到小朋友拿着做好的花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心底泛起一股自豪感,这不仅让他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而且他主动去各个学校传授木艺,把传承木艺的种子洒在更多人的心中。

  “很多被传承人向传承人转换,志愿队伍越来越大。”赖水秀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持续深耕,创新木作技艺传承方式,进一步扩大木作技艺传承的范围及影响力,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传承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赖水秀)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