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红谷滩区: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幸福生活底色更亮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在红谷滩区,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里欢笑声阵阵,社区“幸福食堂”飘散着家常饭香,学校的孩子们在可平躺的课椅上安然午憩……这些温馨的日常图景,正是南昌红谷滩区用心书写民生答卷、绘就幸福底色的生动缩影。
枝叶关情,民生为本。红谷滩区始终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推出一系列扎实举措。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及文体服务等领域交出温暖答卷,让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
数字赋能,服务便捷再升级
红谷滩区大力推动服务模式数字化转型,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健康守护更智慧。在全区5家医疗机构推广“数智化疫苗接种”平台,实现预约、查询、提醒线上办。上半年,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76383剂次、非规划苗56450剂次,接种率稳定在90%以上,其中乙肝疫苗达99.7%。
住有所居更省心。依托“南昌公租房”微信小程序,实现公租房申请、年审“一网通办”,告别群众反复跑腿。建立快速报修响应机制和咨询服务热线,组织“服务进社区”活动2次,现场解难题15个。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排查,消除隐患10余处,住户满意度显著提升。
社保医保更高效。医保服务引入自助窗口,惠及群众超2000名。工伤待遇实现联网即时结算,“免申即享”服务落地,补助时限压缩至0.16小时,支付待遇655.41万元。养老保险待遇稳步提升,2025年以来惠及17488名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增至1963.13元。
精准施策,民生保障更有力
红谷滩区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对困难群体、劳动者、军人军属等给予精准有力支持。
弱有所扶力度加大。大幅提高救助标准,低保达1015元/月,特困供养达1330元/月,特困护理补贴最高达1600元/月。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补助2456.95万元,实施临时救助72人次22.05万元。春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2897户,发放179.46万元。创新推出社会救助申办“双承诺制”,新增低保214人,动态管理更精准。对全区228名分散特困人员实现探访全覆盖,向低收入人口推送综合帮扶信息35735人次。多部门联动筑牢保障网,人社、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累计覆盖8673人次,发放救助金432.25万元,有效减轻困难群众负担。
劳有所得保障坚实。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开展普法宣讲4场。聚焦建筑等领域欠薪风险,提升劳动监察效能,高效处置线上线索7300余条、线下投诉185起,为4569名劳动者追回工资5879.8万元。就业创业服务扎实推进,城镇新增就业8516人,技能培训1599人。精准帮扶重点群体,向6962名高校毕业生发放求职补贴696.2万元,发放594人次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95.79万元。举办招聘会15场,提供岗位1.35万个。2025届毕业生吴越在红谷滩区春风招聘会上与某科技企业现场签约,激动地说“政府搭台让企业‘组团’招人,我投10份简历就拿到3个offer!”

优军服务细致入微。高效完成年度退役安置,确保转业军官100%行政岗安置,安排工作退役士兵67%进入事业单位。创新退役士兵报到“一窗受理、一站办理”模式,协助退役士兵完成接收报到、预备役登记、信息采集、落户办理、社保接续等系列手续。军休服务保障到位,按时足额发放待遇,落实节日慰问、体检等关怀。规范整理退役军人档案149份,实现数字化管理。
护幼佑老,健康文教更优质
红谷滩区用心用情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持续提升健康与教育服务水平。
幼有所育扎实落地。为辖区34214名儿童提供免费体检服务,严格落实0-6岁儿童健康管理规范。与省妇幼机构建立转诊协作,畅通儿童就医通道。建成74家普惠托育机构,释放2813个托位,紫金园社区托育中心的家长喻铭琛表示“以前上班总担心孩子,现在托管费每月不到2000元,还有专业老师教认知游戏。”
老有所养医养融合。依托家庭医生和基本公卫,为老年人提供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指导和慢病管理。扎实组织65岁及以上常住老人免费体检,2025年以来已完成15831人。深化医养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养老机构签约率达100%,为2563名65岁以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病有所医强基提能。做强基层首诊,建成6个基层特色科室(如中医康复、脂肪肝、内分泌科),引进副高以上专家60余名,开展新技术10余项。深化“三甲医院+社区医疗”医联体模式,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优化转诊衔接,建立“虚拟医院”专家库和绿色通道,转诊急危重症等患者500余人次。沙井街道居民刘奶奶长期受腰椎病困扰,2025年在社区卫生中心挂上省中医院专家号,“以前去三甲医院排队3小时,现在走10分钟就能看名医!”
学有所教公平普惠。精准实施教育资助,2025年春季资助1344人次59.26万元,政策兑现率100%,其中,学前教育资助205人20.66万,义务教育资助1139人38.6万。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并保障公用经费,标准全省最高,提前拨付补助经费4585.7万元。23所学校配置1.2万套“可躺椅”,学生“坐可学、躺可睡”,有效改善了午休睡眠质量。碟子湖教育集团锦江路校区学生唐翊感叹道“以前趴着睡容易流口水,脖子酸得抬不起头。现在能躺着休息,舒服得像在家一样!”
文体惠民,幸福生活更丰盈
红谷滩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文化浸润日常、健身触手可及。
文化浸润滋养心灵。省图书馆、博物馆等省级文化地标常年免费向市民开放,让居民乐享高品质文化。10个孺子书房服务读者13.6万人次,举办活动46场,藏书增至3.3万册。9个镇街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累计开展“我们的节日”等各类活动600余场,服务群众超70万人次,凤凰洲街道综合文化站、卫东街道综合文化站获评特级综合文化站。2025年暑期,赣江市民公园“滨江文化走廊”新增朗读亭、街头艺人表演区,周末单日吸引5万人次。带着孩子露营的市民张先生感慨:“白天看书听音乐,晚上看星空桨板赛,这才是生活!”

全民健身活力迸发。全区公共体育场馆(含学校)低免开放率100%,年均服务超30万人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3平方米,健身步道90.36公里,足球、体育公园各2个,“10分钟健身圈”城市社区覆盖率100%。举办迎新跑、龙舟赛、桨板赛、足球篮球赛等区级全民健身活动9场,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00名,设立社区健身指导站25个。
一项项扎实举措,一串串温暖刻度,红谷滩区执“民生之笔”细绘幸福画卷。便捷、优质、温暖的公共服务,让每一位居民真切感受到发展的温度与幸福的质感。家门口的“小确幸”,汇聚成红谷滩高质量发展的“大民生”,幸福生活的底色在这里越擦越亮。(完)
责任编辑:罗鲜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