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安远:“五个聚力”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夏日的安远,漫山脐橙青果盈枝,设施蔬菜基地绿意盎然,整洁的村舍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处处涌动着振兴发展的蓬勃活力。近年来,安远县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创新实践“五个聚力”工作法,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探索出一条具有安远特色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聚力产业振兴,富硒农产品成致富“金钥匙”
走进车头镇独立岽千亩富硒水稻基地,连片稻田碧波荡漾,种粮大户欧阳新华正通过手机查看智慧农业平台推送的土壤数据。“以前施肥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哪块地缺什么营养,手机一点就知道,精准又省心!”他笑着说。去年,他的稻谷因富硒特质卖出好价钱,每亩增收超过300元。
安远县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富硒富锌特色农业,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米袋子”“果园子”。目前全县已建成7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获认证“圳品”6个,绿色有机农产品达158个。“三百山”赣南脐橙品牌荣获“中华名果”等多项荣誉,全县脐橙面积达28万亩,不仅种出了全市1/8的脐橙,更培育了全市2/3的脐橙苗,成为赣南脐橙产业的重要集散地。
联农带农机制持续完善。通过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家、建设村级产业基地192个,以流转经营、就业务工等8种方式带动农户增收。2021年以来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26亿元,惠及8.3万户次,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聚力人才振兴,“留赣干”品牌汇聚发展合力
在安远县“留赣干”人才发展协会活动室,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CEO培训正在进行。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的“90后”新农人唐培坤分享着他的创业经历:“县里不仅提供创业补贴,还帮我对接深圳的销售渠道,让我的富硒农产品卖出了好价钱。”
安远县创新打造“留赣干”人才工作品牌,建立深赣对口合作机制,引进D类及以上高层次人才82名,产业急需人才895名。同时挖掘本土乡土人才850余名纳入人才库,构建“职业院校+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协同育人体系,建成实训基地20个,让3000余名职业院校学生实现从操作工到工程师的蜕变。
人才“绿卡”制度更是暖心举措,累计为464名人才解决住房难题,让人才真正扎根安远、建设安远。
聚力文化振兴,采茶戏唱响文明新风尚
夜幕降临,凤山乡井坵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热闹非凡。省级非遗传承人杜春兰带领的采茶戏班正在表演新编剧目《九龙茶歌》,赢得观众阵阵掌声。“采茶戏唱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既传承文化又教化人心。”杜春兰说。
作为赣南采茶戏发源地,安远县成立保护传承中心,认定非遗传承人20人,推动采茶戏“七进”活动深入基层。同时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推进婚俗改革,2024年第三季度平均彩礼同比下降13.2%,环比下降23.6%,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聚力生态振兴,“两山”转化路径越走越宽
在镇岗乡罗山村,昔日的废弃稀土矿场已披上绿装,新栽的油茶树苗茁壮成长。“通过生态修复,这片矿区变成了聚宝盆。”村干部介绍,项目新增水田34亩、林地952亩,预计三年后油茶亩产收益可达3000元。
安远县创新实施“三禁三停三转”生态保护制度,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全县地表水水质优良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同时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成立全市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成首例50万方水权交易,安装风能发电8万千瓦、光伏电站22400千瓦,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聚力组织振兴,“四张资源票”激活集体经济
三百山镇咀下村的民宿项目今年格外红火。“我们用上级扶持资金建成民宿对外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0多万元。”村支部书记介绍,这是镇上推广“四张资源票”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
三百山镇创新推出“房票、水票、地票、银票”发展模式,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咀下村用“房票”盘活闲置房屋发展民宿;虎岗村用“水票”开发地热资源,年创收18万元;唐屋村用“地票”建设共富工坊大楼,年增收11.4万元;镇上用“银票”成立共富公司,开设特色餐饮体验馆,为每个村年创收1万元。
安远县通过配优班子、管好队伍,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村干部报酬标准超过上级要求,群众意见反馈机制更加完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如今的安远,产业欣欣向荣,人才各展其才,文化繁荣发展,生态优美宜居,组织坚强有力,一幅“五聚五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赣南大地徐徐展开。(曾粮芬)
责任编辑:罗鲜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