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耘永修:让法治之花在基层治理沃土绽放
夏日的傍晚,永修县艾城镇的田野上,稻浪随风起伏,蝉鸣声声悦耳。在村民戴云鹏家的庭院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板凳恳谈会”火热进行。
镇干部手持笔记本,认真记录着村民们的诉求;政法干警翻阅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耐心解读着法律条款;网格员则举着反电诈手册,生动地讲解着案例。
“我家林地流转合同得加违约责任不?”“没写借条的钱能要回来不?”村民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抛出,干部们的解答也一句跟着一句递来。法治的温度,就在这充满烟火气的家常中悄然传递。
这生动的一幕,正是永修县“法耘永修”普法品牌的精彩缩影。
自“八五”普法开展以来,永修县以“法”为犁、以“民”为根,精心打造“系统化布局、精准化施策、品牌化运营”的基层法治体系,让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城乡肌理,绘就出一幅“乡安邻和、苗绿业兴”的基层治理绚丽新图景。
科学谋篇,“关键少数”领航法治航向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基层治理,法治先行。”永修县深刻认识到,领导干部作为法治建设的“关键少数”,必须在学法、用法上先行一步、深入一层。
近年来,永修县把学习法律列入县委常委会会议、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县政府常务会议固定议题,奏响了崇法善治的新篇章。自2021年起,累计开设24节培训课,培训干部近2000人,为基层法治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同时,永修县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严格落实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任职宣誓等机制,每年组织行政执法培训、旁听庭审活动,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和执法能力。2023年,永修法检司联合成立全县行政争议化解中心,有效推动行政应诉败诉率显著下降;2025年,出台《行政执法人员能力素质提升年实施方案》,统筹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政府工作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
“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就是给群众树立‘依法办事’的标杆。”永修司法局副局长龙昌松坚定地说,“关键少数”法治素养的提升,不仅让政府工作更具法治思维,还让群众对法治充满信心,为基层法治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多元深耕,“精准供给”厚植法治土壤
“法耘永修”并非简单的“大水漫灌”式普法,而是针对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精心打造“乡安、邻和、苗绿、业兴”四大子品牌,构建立体化的普法矩阵,实现精准普法。

乡安工程:创新普法,守护乡村安宁。为让普法宣传更加接地气,永修县在开展乡村普法活动时,积极结合“民情勤访”,以独具特色的“普法小剧场”形式,为村民带来沉浸式的法治宣讲,推动基层治理与法治宣传协同发展。
为扎实推进反诈工作,永修县公安局打造了“永修公安”直播间,开通每月一期反诈宣传直播,将禁毒、反电诈等法律知识巧妙融入情景剧和公益短片,制作永修反诈宣传小剧场12期,反诈预警15期,总观看量达2000多万人次,优质内容还被媒体多次转载。
今年8月14日晚,永修县艾城镇马湾村小广场上,该镇司法所及派出所利用便携投影设备,为村民播放《禁毒公益宣传片》以及县公安局自制小短剧《假警察真陷阱》。当高中生“被诈骗”的剧情播到高潮时,台下的村民们忍不住热烈讨论:“这招咱得防!”,群众在欢声笑语中筑牢了防范意识。
邻和工程:法治融入“烟火气”,促进邻里和睦。针对乡村矛盾纠纷多、法律需求散的特点,永修县创新“1+6+N”民情勤访机制,县委主要领导带头,乡镇干部、政法干警、网格员、农村“五老”等6支队伍化身“法治宣传员”,通过“板凳恳谈会”“庭院议事厅”“田间地头聊”等N种形式,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在永修县吴城镇松门村的恳谈会上,挂点干部当场解决3条诉求,剩下的记在“司法民情日记”里限时办结;虬津镇通过“有虬必应”了解并成功化解邻里矛盾,三角乡将“村规民约+民法典”融入乡村治理。2025年上半年,全县邻里纠纷案件同比下降50%,“家和邻睦”的新风尚在法治的护航下悄然兴起。
苗绿工程:法治护航,守护少年梦想。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针对青少年法治意识薄弱的问题,永修县司法局创新开展“法耘永修·非遗盘纸说法治”青少年普法文明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制作非遗盘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熏陶。
永修重点打造“向阳花开”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构建“检察官+心理咨询师+司法社工”的帮扶体系,为170名行为偏差学生定制“心灵修复计划”,让“依法带娃”理念深植家庭。2025年秋季开学季,全县43所中小学实现“法治开学第一课”全覆盖,法治副校长讲安全、“模拟法庭”进校园,4.5万名学子在角色扮演中感受“法槌的重量”。县法院少年法庭推行“圆桌审判”,用温和的语气引导失足少年,2024年以来审结未成年人案件17件,帮助16名孩子重返校园。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是保护我们的‘铠甲’。”参加模拟法庭的学生小宇深有感触地说。
法治的阳光照亮了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为他们的未来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业兴工程:法治赋能,助力企业发展。针对企业与新就业群体的法治需求,永修县聚焦“护航企业、服务民生”,打造“业兴工程”。该县总工会依托“律师+劳动关系协调师+心理咨询师”“三师”团队,为货车司机、快递小哥、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提供“预防-调解-维权”全链条服务。还邀请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王新望设立“名师调解室”,2025年上半年化解外卖骑手工伤赔偿、主播佣金结算等各类劳动纠纷15起,涉及金额801.3万元。
云山经济开发区推行“法官进企业、律师讲风险”,“互联网+智慧普法”平台为全县市场主体精准推送“法治菜单”,让企业“随时随地学法律、遇到问题找法律”。
法治,已成为永修县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普治融合,“系统治理”提升法治效能
普法不是终点,而是治理的起点。近年来,永修县坚持“普治融合”,把法治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推动“自治、法治、德治”协同发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永修乡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如火如荼。目前,永修县拥有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个、省级6个、市级12个。“法律明白人”进村入户,用“村规民约+民法典”化解矛盾,让乡村治理更加规范有序。在社区,“巡回审判进小区”“文化+普法”演出常态化开展,把物业纠纷庭审搬到居民楼下,把法治快板、普法小品融入丫丫戏等民俗活动,让法治元素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

此外,永修在全县构建“乡镇调委会+村(社区)调委会+行业调委会”三级调解网络,215个调委会、773名人民调解员联动发力,用“茶桌调解法”“田间调解术”等特色调解方式化解矛盾,法治的力量让基层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以前吵架找‘宗族长辈’,现在先找‘法律明白人’。”村民陈同亮的话,生动反映了法治观念在基层群众心中已深入人心。
“‘法耘永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要让‘法耘永修’成为永修的法治名片,让法治之花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上越开越艳。”永修县司法局党组书记熊涛满怀信心地表示。
风过处,稻浪翻金,法治的种子在永修大地生根发芽;雨润时,百花齐放,治理的效能在基层一线彰显活力。
如今,“法耘永修”正以法治的力量,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永修答卷”。
当法治成为人们的习惯,当依法办事成为自觉行动,永修这片热土上的人们,正朝着“乡安、邻和、苗绿、业兴”的美好未来阔步前行。(郑文斌 袁斐娟)
责任编辑:罗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