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增速!赣州赣县区打造“中国稀金谷”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稀金领域,赣州市赣县区足够硬气。
这里有“中国稀金谷”金字招牌,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11个国家级、19个省级平台,形成“两院五中心”科创矩阵。
这里形成了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钨新材料及应用、锂电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三大产业集群,首位产业聚集度达75.3%。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9%,位列赣州市第一,高出全省5.6个百分点……这既展现“稳”的态势,更蕴含“进”的动能。
是什么样的“土壤”和“阳光雨露”,让赣县稀金产业活力奔涌?
“赣县区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立足稀土、钨和钴镍锂方面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向‘链式集群’方向发展,探索出一条彰显赣县特色、推动产业进阶跃迁的新路径。”赣县区委书记、赣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廖永平说。
时与势 产业发展在定向中定位
烧结、研磨、钝化、喷砂清洗……记者来到位于钨精深加工产业园2500吨高端硬质合金及2000万片高性能数控涂层刀片项目现场,只见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工人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这是江钨集团继1万吨钨粉、8000吨碳化钨粉、1.5万吨氧化钨、5000吨偏钨酸铵项目后,又一个落户在赣县区的高端应用延链项目,达产达标后年营收超20亿元,利税超4亿元,实现技术、设备、产品的三大进口替代。”江钨(赣州)硬质合金有限公司项目部专员陈杰介绍。
江钨(赣州)硬质合金项目建设不是个例。中稀稀土万吨冶炼分离项目、盛烽机械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腾远三期、寒锐新能源、恒创睿能等扩建项目加快推进,中科三环、粤磁稀土等竣工项目正进行技改扩能……从资源到产业,从产业链到供应链,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故事,在赣县区不断发生、演进。
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集群以中国稀土集团为龙头,构建了从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永磁材料到永磁电机、高端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钨新材料及应用产业集群以江钨集团为龙头,打造了从APT—氧化钨—钨粉到高端钨丝、硬质合金、刀钻具等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锂电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产业集群以腾远钴业、寒锐钴业两大上市公司为龙头,打造了从钴、镍、锂等上游资源精深加工,锂电材料、循环利用到三元前驱体的新能源产业链条。
高与新 转型提质在起步中起势
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工程示范线在全球首次将稀土永磁磁悬浮技术应用到轨道交通中,填补了国际空白;稀土纳米陶瓷隔热材料应用示范线的产业化落地,有效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翻开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的成果孵化转化成绩单,成果让人惊喜。
“中试示范线恰似连接两端的桥梁,不仅是研发的试验场,更成为缩短产业化周期的加速器。”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董事长王伟生说,中心作为稀土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瞄准产业中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等制备技术的“堵点”“卡点”,开展了30余项关键技术攻关,孵化了17家科技型企业,建成26条中试示范线,累计服务行业企业200余次。
产业转型提质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硬核”支撑。
这一点,赣州诚正电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彭国材感受明显。“以前研发新产品,费时费力,现在通过科创平台协同攻关,与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对接稀土永磁电机研发后,建成了稀土永磁电机产业示范线,研发周期直接缩短了30%。”
“我们注重发挥‘两院五中心’平台创新引领作用,构建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检测检验等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有效打通从技术到产业化的堵点,形成平台支撑创新、创新驱动产业、产业反哺平台良性循环。”赣县区委副书记、区长,赣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文彦说,全区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截至目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3家,总数达105家,已入库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
准与强 集群发展在量变中质变
走进菲仕绿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偌大的车间内只有几名工人,机械臂正在进行磁材安装、充磁等作业。“采用3D仿真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数智化手段,车间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产品制造周期缩短三分之一,生产效率提升98%。”该公司负责人李秋伟介绍。
作为全国永磁电机领域的头部企业,菲仕电机在专用伺服电机细分领域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全国第二,在赣州基地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的生产制造。
在招引上写好“准”和“强”的文章,达到延链补链强链、做大产业集群目标,赣县区一直在努力——
构建起9支总规模超80亿元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覆盖产业集群内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满足不同阶段资金需求。
打造稀土新材料产业园、钨精深加工产业园、锂电新能源材料产业园,三个园区精准服务三个产业集群,配套建设了化工集中区、电镀集控区两个功能区,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的承载力、竞争力。
“集群发展不是企业的简单扎堆,而是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协调与资源的高效整合。”赣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谢海介绍,赣县区通过“一群一策”的培育模式,为每个产业集群量身定制发展方案,探索转型发展路径,实现量质齐升。(刘美春 尹才霞 曾枫 薛顺鑫)
责任编辑:罗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