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自然生态

新余市全面推进美丽新余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9月18日,新余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新余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进行介绍。据发布会上的数据显示,在1- 8月期间,新余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 94.2% ,PM2.5 年均浓度为 26.3 微克 / 立方米。值得一提的是,全市空气质量已连续六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新余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正持续向着更优方向发展。

  今年以来,新余市聚焦“加快打造新型工业强市”的战略定位,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全面推进美丽新余建设,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升。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方面,以深化改革为驱动,擦亮发展生态底色。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建成了水环境监管智慧信息平台,做到智能无人机重点区域、流域全覆盖,实现空气质量监测与噪声监测动态巡查,全面完成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配备32类新科技执法装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推动实施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电子化管理,优化政务服务网一窗式办理,实现网上通办、一窗口办理的目标,提高了办理效率,应急预案备案企业达59家。积极探索美丽河湖建设。按照“一河一策”原则,科学谋划,推进仙女湖、袁河、孔目江水环境治理与修复,孔目江成功入选江西省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采取“专人负责、提前介入、主动靠前、全程服务”的方式,通过实施环评豁免、环评简化、告知承诺、容缺办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为重点项目建设创造便利条件,2025年312个重点建设项目已审批75个,登记备案24个,豁免环评审批项目112个。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积极协助新余电镀集控区完成环评变更,成为省内首家“普通电镀”和“高效电镀”融合电镀园区,有效服务经济发展。完善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印发了《关于建立新余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法检环”协作机制的意见(试行)》,建立了生态环境部门与审判、检察机关联动机制,依法加强仙女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合推动建立综合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示范基地,协同推进全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及生态修复工作。

  另一方面,以污染防治为重点,厚植美丽新余生态根基。谋划实施美丽新余建设45个重点项目,已完成11个,完成投资额14.7亿元,分宜县纳入全省美丽乡村整县推进建设任务清单。绘就蓝天白云生态画卷。常态化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启动污染天气应急响应30次,挽回16个优良天;全市重点行业清洁运输综合比例达69%;对312台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环保编码登记,并开展尾气检测。守护美丽河湖碧水清流。做好断面水质管理,开展问题断面排查溯源,持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安全保障提升专项行动,对全市5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常态化监测,补充监测生活饮用水和全氟化合物等多项指标,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加强国考断面总磷预警监测与现场排查,推进水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启动了全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工作,高新区化工园区地下水详查项目已完成验收。

  下半年,新余市将锚定年度目标任务,加速推进美丽新余建设,确保项目落地见效。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挖掘和培树一批“美丽村庄”“美丽工厂”“美丽学校”等“美丽细胞”,力争形成一批示范案例在全市推广、向全省推介。打好蓝天提升攻坚战。大力开展攻坚行动,督促钢铁、水泥等重点企业加快超低排放改造进度,持续推动一批重点企业“创B争A”。督促仙女湖区与渝水区重点加强涉VOCs行业环境监管,全力落实四尘三烟三气管控。打好碧水提升攻坚战。通过工程性措施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降低入河总磷总量。持续深化水源地风险排查,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水缸子”。打好净土提升攻坚战。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建设更多“无废细胞”,确保年度“无废城市”工作进展评价实现进位赶超。督促年产废量1000吨以上的工业企业开展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电子化申报登记管理工作,持续健全“五全”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一张图”。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基础和能力建设提升,逐步推广大数据分析,5G、AI等智能监管在环境监管中的应用。汇聚水、气、土、应急、气象、自动监测等业务数据,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及地面传感器形成的“天地空”一体数据源,建设标准化数据库,破除系统孤岛。不断优化环评审批服务。开辟绿色通道,对重大项目加快办理环评审批,对未赋权市级审批的重大建设项目,积极协助做好与上级的汇报沟通,为项目环评审批提供优质服务。持续推动生态损害赔偿。探索推广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原态修复、代偿修复、替代性修复、异地修复模式等,强化检察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有效衔接,形成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合力,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戈定锋 吴新民)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