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稻香赣鄱——水稻良种联合攻关项目助力粮食安全
近日,水稻良种联合攻关项目现场会在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成功举办。现场集中展示81个再生稻新品种及100多个晚稻新品种,吸引全省100余名乡镇农业负责人、种粮大户及企业代表到场观摩。此次活动由江西省新建水稻科技综合体、江西农业大学、鄱谷农业共同承办,标志着江西在水稻育种创新与科技示范推广领域迈出坚实一步。
自水稻良种联合攻关项目实施以来,始终以“水稻生产需求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依托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及优势科研教学单位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聚焦我省水稻产业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开展优质高产绿色安全水稻新品种选育推广” 为总体思路。为推进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制定全省水稻育种领域的材料、信息、人才共享协议,建立联合共享机制;针对江西水稻育种科技资源分散、协同创新不足的问题,在保障自有材料产权的前提下,推动材料共享共用,首次实现省内育种单位优质材料共享共用,且首次统一鉴定省内优良材料,达成 “精准” 利用目标。

针对江西省自主选育品种市场占有率低、早稻品种因经营利润低导致研发力量薄弱、投入及人员不足的问题,项目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了由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科院、江西兴安种业、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江西汇丰源种业有限公司、江西天稻粮安种业有限公司组成的稳定科研队伍,专门开展早稻品种选育与商业化育种工作。目前,自主早稻品种选育与商业化成效显著,其种植面积占比从 6.0% 提升至12%以上。同时,项目还研发推广“双季连作,一品双种” 新型种植模式,筛选出荷优 8116、昌盛优臻丝苗等特早熟优质水稻品种,近年推广面积超200万亩,既保障早稻优质化,又解决我省优质晚稻原粮纯度难题,为稳粮增效提供重要支撑。针对江西省中稻生产痛点,项目通过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结合、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的模式,已培育出唐18S、滕383S、璋103S 等耐高温新不育系,选育出钢两优167、格两优1810、汇两优1号等优质中稻品种,有效提升本省自主选育中稻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在晚稻研究领域,项目以培育高档优质香型晚稻为目标,通过杂交、复交或回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分子育种技术,选育出江田 A、洪玖A、瑞126S、匠香A等30多个各具特色的优质香型不育系;同时创制多个优质新品种,推动江西优质籼稻整精米率大幅提升——从不足50%提高至 60% 以上(最高达70%),每亩稻米产量增加120斤以上,直接带动农户每亩经济收益增加360元。
此外,项目还积极创新新品种配套种植模式与技术:开展 “稻稻油” 三熟制下水稻双季双抛种植模式的新品种筛选试验,成功实践“双季连作,一品双种”“晚稻早种” “二晚免耕直播”等新模式。针对江西省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不足、关键环节用工难等问题,项目联合省内外优势团队,从父母本种植方式、关键环节全程机械化、产量效益优化等方面开展攻关,在全省率先实施杂交水稻母本机插制种、全程机械化制种的技术研究与示范,不仅提升杂交水稻制种母本作业水平,更创下江西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高产纪录。(贺晓鹏 陈亮)
责任编辑:罗鲜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