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马红俊:江西历史上著名的皇后——成恭夏皇后
成恭夏皇后(1136年——1167年),南宋袁州(今江西宜春)人。作为宋孝宗赵昚的皇后,她是江西地区在正史中有明确记载的后妃之一。其从民间女子到国母的传奇经历,以及与宋孝宗相扶相持的故事,成为南宋初年宫廷史中一段动人的记载。

明月毓秀:民间走出的准皇后
宜春山水秀美,尤以温泉和明月山著称。明月山景致清幽,素有“绝壁惊人、怪石争奇、苍松斗妍、山花织锦”之誉。据地方志与民间传说记载,夏皇后早年便生活在这片灵秀的土地上。
民间相传其名为夏云姑,小字“明月”,自幼生长于明月山脚下。她虽出身寒微,家贫以至于曾寄居僧舍,但聪慧懂事,年纪稍长便帮助父亲操持生计。
关于她入选宫廷的经历,宜春当地流传着一则富有神话色彩的故事:绍兴年间,朝廷遣内侍至各地选秀。行至宜春温汤镇一石拱桥时,坐骑突然跪地不前。内侍环顾四周,见一少女正在河边放鸭,虽衣衫简朴,却难掩其端庄气度。风吹落少女斗笠,露出清丽容颜,内侍上前询问姓名,少女机敏地以谜语作答:“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内侍心领神会,知她意指“明月”。一番交谈后,深感此女谈吐不凡,遂将其荐入宫中。
深宫砥砺:从侍女到皇后的进阶之路
初入宫廷的夏氏,展现了良好的适应能力与个人修养。她品行谦和,做事认真,与宫中上下相处融洽,且谨守规矩,从不僭越。这份沉稳与得体,引起了当时垂帘听政的吴太后的注意,并将其选为贴身侍女。
在吴太后身边的这段经历,对夏氏至关重要。她得以近距离观察和学习宫廷礼仪与规范,开阔了眼界,锤炼了心性,为日后母仪天下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她与当时还是建王(后立为皇子)的赵昚结缘。据《宋史》记载,高宗为考验两位皇储候选人的心性,曾各赐宫女十人。夏氏来到赵昚府中后,常以仁爱、俭朴、勤学之理劝诫赵昚。赵昚听从了她的劝谏,以出色的德行赢得了高宗的最终认可,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继承皇位。
赵昚即位后,是为宋孝宗,他很快晋封夏氏为贤妃。次年,即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奉太上皇(高宗)命,正式册立夏氏为皇后。
家风淳厚:皇后身后的贤德外戚
夏皇后始终保持着俭朴谦逊的本色,并深刻影响了她的家族。其弟夏执中,在姐姐显贵后仍不忘初心。据《宋史》记载,有人曾劝已贵为国舅的夏执中休弃原配,另娶高门女子,夏执中慨然答曰:“吾妻虽微贱,同甘苦久矣。今日幸富贵,岂忍忘之?”其品德深受时人敬重。
夏执中并不因姐姐显贵而懈怠,反而在京师勤学苦练,成长为一位文武双全的才俊。淳熙二年(1175年),太上皇赵构寿辰,群臣争献奇珍异宝,唯独夏执中献上自己亲笔书写的“一人有庆,万寿无疆”八字贺词,令赵构大为欣喜。此外,他曾作为接待使臣,以精湛的骑射技艺震慑骄横的金使,为国争光。
身后哀荣:成恭皇后的最后时光
乾道二年(1166年),夏皇后曾归谒家庙,皇帝推恩于夏氏宗族亲属十一人。不幸的是,次年(1167年),夏皇后便与世长辞,年仅三十一岁。
她最初被谥为“安恭”,后于庆元年间改谥为“成恭”,史称成恭夏皇后,安葬于会稽陵园(今属浙江绍兴)。她的早逝,对力图恢复中原的宋孝宗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成恭夏皇后的一生,是南宋后妃中的一个典范。她起于微寒,凭借个人的品德与智慧,登上了古代女性地位的顶峰。她不仅在宋孝宗潜龙之时给予了重要的精神支持,其谦和守礼的作风也深刻影响了宫廷风气。而她身后夏氏家族形成的淳厚家风,更是古代“修身齐家”观念的体现。这位从江西明月山脚下走出的皇后,其生平与传说,至今仍在故乡流传,成为江西历史记忆中一抹温婉而亮丽的色彩。(完)
责任编辑:徐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