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人生最后一次骨折”禁区 南昌县中医院成功救治103岁骨折老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群体中的高发骨折类型,因致残率、死亡率居高不下,被业界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数据显示,股骨粗隆间骨折中,25%需长期家庭护理,约35%的幸存者无法恢复独立行走,骨折后6个月死亡率达10%-20%,1年死亡率更高达20%-30%,且治疗过程医疗费用高昂。不过,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这一曾经的“生命禁区”正被逐步突破,而高龄老人的手术治疗,更是对医院综合诊疗水平的极致考验。
近日,南昌县中医院便迎来了这样一场“硬仗”——收治103岁高龄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邹婆婆。9月17日,邹婆婆因意外摔倒,导致右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被紧急送往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经检查发现,老人不仅骨折严重,还伴有骨质疏松、心功能不全、慢性肾病、肺功能不全、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多种基础疾病,身体机能与手术耐受性均处于极低水平。
摆在医疗团队面前的是两难抉择:若选择手术治疗,麻醉关、手术关如同两道“鬼门关”,术中极易出现循环衰竭、栓塞等致命意外;若选择卧床保守治疗,长期卧床又会迅速引发坠积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压疮(褥疮)、泌尿系统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同样会危及生命。无论哪种方案,都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严峻考验。
入院后,医院主治医师马元胜第一时间为患者实施患肢牵引固定,开展消肿止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对症治疗,同时快速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在充分掌握患者病情并征得家属同意后,医院骨科团队最终决定为老人实施手术治疗。为确保手术安全,医院迅速启动MDT多学科诊疗模式,术前专门组织麻醉科主任、内一、二科主任等多学科专家,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与深度研讨,最终为老人量身定制了一套兼顾安全与疗效的周全诊疗方案。
9月18日下午,手术在医院肖华中主任医师的主导下顺利开展。术中,麻醉科团队创新采用“超声定位+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生理循环干扰,精准规避传统麻醉风险,为患者的术中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同时,采用在“创伤、恢复、稳定性”三个维度都更具优势的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凭借医护团队精湛的技术与高效的配合,整个手术仅用时35分钟,术中出血量仅30ml。术后,老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取得超出预期的效果。
术后,医院护理团队迅速介入,打破“卧床静养”的传统观念,科学指导老人开展床上早期活动,并在病情稳定后协助其尽快坐起,从源头预防术后并发症。同时,护理团队结合老人身体状况,协助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通过精准补充营养增强体质,加速伤口愈合。在医护团队的协同努力下,术后第一天,老人便成功坐起;术后一周,已能借助助行器自主站立,康复进程远超预期。
“老年髋部骨折属于限期手术,”医院肖华中主任强调,“在完善术前准备的前提下,我们力争在患者入院48小时内完成手术。这样既能减轻患者疼痛,又能降低长时间卧床引发的并发症风险,为患者带来最佳治疗效果!”
此次103岁邹婆婆的成功救治,不仅是南昌县中医院骨科诊疗技术的有力彰显,更是医院MDT多学科协作模式优越性的生动实践。该模式打破了传统专科壁垒,高效整合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为高龄高危患者开辟出安全、高效的救治新路,也为医院应对复杂重症病例积累了宝贵经验。(马元胜 王瑞夕)
责任编辑:罗鲜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