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格物传神》,观邹达怀瓷艺人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此言不虚。一个人的学养与修为达到某种厚度,自会流露出独特的人文气质;一座城市在岁月的流转中,亦如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不断吸纳、融合各个时代的精神印记,逐渐积淀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当这些文化印记如年轮般层层叠加,这座城市便拥有了灵魂,有了可被辨识的精神面容。
千年瓷都景德镇,便是这样一座被文明之泉深深浸润的城市。

一、墨香与瓷韵:一位艺术家的书写
近些年来,在这片以陶瓷闻名于世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许多原本手握画笔的陶瓷艺术家,纷纷提笔著述。他们或探寻陶瓷历史的源流,或总结艺术创作的心得,或抒发个人创作的情怀,为陶瓷文化注入了新的表达维度。
前不久,我们几位友人相约造访好友——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市中青年资深陶瓷艺术家邹达怀先生的工作室。茶香袅袅中,落座未久,达怀先生便赠予我们每人一册他刚刚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新作《格物传神——粉彩小写意花鸟研究》。我们小心翼翼地拆开覆于书外的薄薄塑料膜,一股熟悉的、混合着纸张与油墨的清香扑面而来,瞬间为这次雅集增添了浓郁的书卷气息,也自然而然地开启了我们的对话。
这本著作,绝非寻常意义上的画册或技法汇编。它是一部极具创见的陶瓷艺术专论,聚焦于“粉彩小写意花鸟”这一独特领域。其内容总结全面,体例严谨,更辅以大量精心挑选的图片,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可以说,这部著作的问世,为中国陶瓷文化的百花园中,填补了粉彩小写意花鸟瓷画系统化理论研究的一项空白,其意义非同凡响。
二、器与道:陶瓷与陶瓷艺术之辨
所有的陶瓷艺术,无疑都属于陶瓷的宏大范畴,因其本质离不开陶瓷材料与工艺。然而,并非所有出自窑火的陶瓷制品,都能被冠以“艺术”之名。这其中,存在着“器”与“道”的微妙分野。
当一件陶瓷制品,超越了其最初的实用藩篱,承载了创作者独特的情感、思想与审美追求,灌注了艺术的生命灵魂时,它便实现了从“物”到“艺”的升华,步入了陶瓷艺术的殿堂。这正如古人所言“技进乎道”,技艺臻于化境,便通于天地之道。
这正是我们两位笔者,在细细品读达怀先生《格物传神——粉彩小写意花鸟研究》之后,最为深切的一个感悟。他的著作与实践,恰恰诠释了这种从精湛技艺向艺术精神飞跃的过程。

三、根深叶茂:邹达怀先生的艺术人生
大凡一个人的成长,总离不开养育他的那方水土。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鄱阳湖的浩渺烟波、景德镇的千年窑火,共同孕育了达怀先生的艺术基因。
达怀先生祖籍江西南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于、长于景德镇一个声名显赫的陶瓷世家。其祖父邹甫仁老先生,早在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便以其干净利落的笔法、精巧灵动的构图、独树一帜的色料运用,在粉彩陶瓷艺术领域声名鹊起,成为一代名家。邹老先生的粉彩技艺,堪称绝世,其艺术影响深远,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中国陶瓷艺术界粉彩创作的风格走向与收藏市场的审美风向。
虽然技艺超群的祖父已然故去,但达怀先生自童蒙时期便追随祖父左右,耳濡目染,浸淫其中。祖父的言传身教,那些关乎艺品更关乎人的人生道理,那些精妙绝伦、近乎失传的技艺秘诀,早已如春雨润物,深深植根于达怀先生的艺术血脉之中,成为他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底蕴与根基。
观邹达怀先生其人,个头适中,体态匀称,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闪亮的光头与一双深邃有神的眼睛,我们私下常戏称为“达摩眼”——那是一种洞悉世情、专注内心的眼神。他给人的印象,完全是一个理性思维见长的人,却偏偏从事着极度依赖感性与形象思维的艺术创作。这种奇特的结合,或许正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密码。
他的艺术之路,是一条深深植根于家学传统,又不断寻求个人创新的道路。对于艺术家的成长而言,家族的熏陶与“童子功”的锤炼至关重要。在祖父邹甫仁先生的悉心调教下,他自幼便打下了极为坚实、正统的粉彩技艺基础。高中毕业后,他进入著名的景德镇艺术瓷厂工作,并非直接从事绘画,而是从最基础、也最考验手上功夫的“利坯”工序做起。这段经历,让他对泥土的性情、对陶瓷器形的立体空间和微妙曲线,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与把握。这对他后来的瓷画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他深知,画面必须与器型共生共融,方能成就一件完美的陶瓷艺术品。
达怀先生的艺术风格,核心在于“融合创新”。他的作品,往往工笔与写意兼备,既不失法度,又充满生机。他巧妙地将中国水墨画的淋漓韵味与空灵意境,融入粉彩瓷绘的绚丽色彩与精细工艺之中,打破了材质与画种的界限。他尤其擅长运用粉彩、新彩等多种工艺,捕捉自然界的生趣,为花鸟传神写照。其作品整体面貌,呈现出一种明快清秀、清新雅致的格调,既有传统的文人气,又不乏现代审美意趣。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瓷画艺术探索中,达怀先生从未停止过突破自我的脚步。他不仅在技艺上精益求精,更在观念上寻求超越。在我们那次茶叙中,他言辞恳切地谈到:“技艺与材料的掌握,通过勤奋努力,假以时日,是相对容易达到的。但如何跳出前人窠臼,形成自家面貌,实现真正的创新,这才是我最想突破的,也是最耗费心力的所在!”
为了寻求突破,他曾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系统地研修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将构成、色彩、空间等现代美学元素融入传统创作。他不断尝试在粉彩基础上,探索青花斗彩、高温色釉等多种装饰技法与粉彩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粉彩艺术的表现力与视觉张力。而这些艺术上的夙愿,通过他孜孜不倦的探索,也已卓然有成。
四、成就与担当:艺术价值与社会贡献
邹达怀先生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三十余载,其成就已获得业内外的广泛认可,可谓荣誉等身。他于2012年便荣获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此后又相继被认定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彩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并获得“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他的作品被视为艺术珍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陶瓷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等国家级、省级权威机构郑重收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久前于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一次重要展览中,全国仅有六件陶瓷艺术品入选,其中一件(套)便是邹达怀先生的代表作,这充分印证了其作品崇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作为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工作者,达怀先生不仅执着于个人技艺的求新求变,更深知自身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他积极投身于各类展览与艺术交流活动,虚心向各界文化精英请教,广泛汲取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亮相,备受好评。他曾两度赴香港举办个人作品展,不遗余力地推动陶瓷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为景德镇这座千年瓷都在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为景德镇的申遗工作默默做着公益贡献。

五、浮华时代的艺术清流:读后随想
当下,我们正身处一个由自媒体、人工智能主导的信息爆炸与智能革命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挑战与颠覆。艺术界更是风起云涌,无论艺术类别、艺术家身份,都在这股巨大的时代洪流中,经历着无情的淘洗与重构。
回望前些年,中国陶瓷艺术市场经历了一段非理性的繁荣期。市场的狂热,在某种程度上侵蚀了一些艺术生态,也考验着艺术家的文化定力。部分意志不坚者,在“挣快钱”、“博出名”的诱惑下,各种急功近利的“套路”纷纷出笼,使得艺术创作一度偏离了本真。
如今,喧嚣过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复归沉静,有着两千多年辉煌历史的陶瓷艺术品市场,也显得云淡风轻。这或许正是回归艺术本源的契机。
我们二人认识达怀先生时间虽有先后,但纵观其数十年的艺术之路,却得出一个清晰的共识:邹达怀老师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高度自律的人,在艺术追求上更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典范。
生活中,他远离浮华,不烟不酒,极少参与无谓的应酬;从艺路上,他甘守寂寞,不慕虚荣,将绝大部分时间与心力都沉浸在自己那个“粉彩小写意花鸟”的纯净艺术世界中。我们每次去他的工作室,几乎无需提前预约,他定然是在画案前伏案创作,或是对着瓷器凝神构思。在性格与外形上,达怀先生不善言辞,不苟言笑,加之那标志性的光头与颇具“达摩”相的五官,初识者或许会觉得他过于严肃、深沉,甚至令人望而生畏。然而,与之交往既久,便会发现,在这严肃的外表之下,跳动着一颗对生活充满真诚、对艺术无比严谨、待人接物纯朴可爱的赤子之心。
我们二人常常感叹:在当今这个普遍浮躁、功利心炽盛的艺术风气中,像邹达怀先生这样,能沉潜下来,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艺术理想,恪守工匠精神,致力于传承与创新的艺术家,实在堪称一股难能可贵的“艺术清流”。他的存在与其艺术实践,仿佛在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真正的艺术价值,终将归于那份内心的沉静、对手艺的敬畏以及对美的纯粹追求。(詹斌 玉泥)
责任编辑:徐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