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会昌:金秋薯香飘湾区
原标题:金秋薯香飘湾区
——看会昌晓龙“土疙瘩”如何变身“致富蜜薯”
金秋时节,会昌县晓龙乡的连绵丘陵仿佛披上了一袭金色的薄纱。绿意盎然的红薯育苗基地里,农户们正弯腰忙碌,一株株鲜嫩薯苗在他们手中被熟练采摘、捆扎。空气里,泥土的芬芳与收获的喜悦交织弥漫。
这片土地上,昔日寻常的“果腹土货”——红薯,正经历一场深刻的产业蜕变,成为带动一方增收的“致富蜜薯”,更让“晓龙红薯干”跻身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直供产品,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博士“驻田” 点薯成金
“以前种红薯全凭老经验,现在有农业专家手把手教,种出来的红薯又大又甜!”晓龙乡倒圳村种植大户老刘蹲在田埂上,捧着刚从地里挖出的“本地优选种”红薯,脸上写满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晓龙乡红薯产业的升级蝶变,始于江西省农科院甘薯产业博士服务工作站的“驻田”深耕。这支由育种、栽培专家组成的团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脱毒种苗培育技术,更将“乡村振兴大讲堂”直接开到了田间地头。“在博士站的精准帮扶下,我们优化了‘生态栽培法’,筛选出本地适栽良种,这如同为红薯‘量身定制’了生长方案,品质更稳定,亩产也从过去的700公斤提升到如今的1000公斤。”倒圳村党支部书记刘成有感慨道。
博士工作站不仅单向输出技术,更形成了“实践—问题—研究—优化”的闭环机制。农户在种植实践中遇到的难题,直接转化为专家的研究课题;改良升级后的技术方案又迅速反哺田间,成功培育出“本地优选种”等一批适宜本地栽种的优质品种。如今,博士站还积极牵线搭桥,助力晓龙乡与邯郸市禾下土种业有限公司达成订单合作,仅通过销售薯苗,每亩地就能为农户额外增收3000元,真正实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入”。
五方联动 攥指成拳
然而,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回想当初,晓龙乡党委副书记熊怀坦言:“早年农户各种各家,规模小、销路窄,价格常被外地收购商压低,村民增收困难。”
这一困境,最终被创新的“五方主体经营”模式所打破。该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与优势:县乡村振兴集团负责品牌打造与市场开拓;乡村振兴子公司统一提供化肥、农机、收割等专业化服务;村合作社积极流转零散土地,整合成连片种植基地;基地则专注于抓好标准化生产;农户则同时具备了土地出租人和产业工人的双重身份,既能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又能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在这一模式的强劲驱动下,全乡红薯种植面积已稳步增长至3000余亩,规模效应与品牌溢价让“晓龙蜜薯”成为市场抢手货,实现了从昔日“单打独斗”到今日“抱团发展”的精彩蜕变。
新老“接力” 共蒸“薯”香
产业的持续升级,离不开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的深度融合。
走进晓龙乡红薯干无尘化加工工厂,浓郁的薯香扑鼻而来。自动化生产线旁,工人们正将蒸熟的红薯整齐送入切片机。而在不远处的空坪上,老一辈手艺人们依然坚守着古法“倒蒸”工艺,确保红薯干保留那份最纯正的软糯香甜。据工厂负责人介绍,如今的存储车间可容纳200吨鲜薯,加工生产线能生产红薯干、红薯粉等多种产品,极大提升了晓龙红薯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更令人振奋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正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新的活力。“00后”的刘浩,作为会昌县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今年试种的80亩红薯苗市场反响热烈。“市场反应超出预期!明年我计划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还要搭建电商直播间,让我们晓龙的优质红薯苗走向全国!”他信心满满地说道。
从老一辈的匠心“守艺”到新生代的勇敢“拓新”,从“独好会昌”区域公共品牌的强力赋能,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的成功认证,晓龙乡的甜蜜薯香,正跨越山峦,飘向更为广阔的市场。这小小的红薯,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画卷上那一笔愈发香甜的厚重色彩。(刘兆春 刘玉明)
责任编辑:罗鲜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