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江西庐山市:残疾儿媳守护失明公公 二十五载书写孝善传奇

  在庐山市蓼南乡新池村,村民朱荷珍堂屋的墙上,监控摄像头静静地运转着。这不是为了防盗,而是一条拴在心上的“生命线”。线的这头,是她在周边打零工时的牵肠挂肚;线的那头,是她失明在家的公公。这根“线”共同勾勒出一位农村残疾儿媳二十五载,超越苦难、感人至深的孝善画卷。

朱荷珍在搀扶公公坐下
朱荷珍在搀扶公公坐下

  命运重击 用坚韧撑起家的天空

  1971年出生的朱荷珍嫁入到蓼南乡新池村,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贫苦但也充满了奔头。2000年,朱荷珍的公公因病彻底失明,家庭的重担骤然压向这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彼时,身体健全的朱荷珍毅然站了出来,对在外务工的丈夫说:“家里有我。”从此,她成了公公的眼睛和拐杖,操持家务,悉心照料,在漫漫岁月里,将“儿媳”二字,书写成了“女儿”的模样。

  然而,命运的残酷在2008年骤然升级。在附近一家工厂打工的朱荷珍,不幸被压断一条腿,永远告别了正常行走,步入了需要假肢支撑的人生。

  一个残疾人要照顾一个失明多年的老人,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难题。公公老泪纵横,觉得是自己拖垮了儿媳。但朱荷珍从不气馁,她一遍遍地反复练习使用假肢,以期早日适应。还柔声安慰道:“爹,没事,我以后‘站’得更稳了。”

  智慧守护 连着看不见的牵挂

  逐渐适应假肢行走后的朱荷珍,面临着最现实的困境,她没办法像以前一样去厂里做工,偶尔在村子周边做点零工贴补家用,可失明的公公独自在家,万一走出家门发生意外怎么办?她自己行动缓慢,无法像以前一样随时看护。

  就在这时,朱荷珍想到了一个办法,她用省下来的钱买来两台监控,分别装在院子和大门口。从此,每当她外出干活,手机就成了她的“第二双眼睛”。她一有空闲就打开手机,看看公公是否安好,是否在屋里摸索着走动。一旦发现公公有可能走出门口,她立刻就能通过手机远程喊话:“爹,您别动,我马上就回来了!”或者立刻打电话请邻居前去照看。

  二十五年,青丝熬成白发。九千多个日夜,朱荷珍搀扶的双手,和监控里偶尔传来的提醒,成了公公黑暗世界里最熟悉、最安心的韵律。

朱荷珍正在制衣补贴家用
朱荷珍正在制衣补贴家用

  细微见情 二十五载诠释孝善真谛

  每天清晨,行动不便的朱荷珍都会细致地搀扶着公公在院子里缓缓踱步,这样的日子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她深知黑暗世界的孤寂,便给老人买了一台收音机。评书、戏曲、新闻……电波里的声音,成了照亮公公内心世界的一束光,为他解了乏,也让寂静的屋子有了生机。

  公公自行摸索着行走时,她总是默默站在身后,目光紧随,确保万一失足能第一时间赶到。面对公公的肠炎,她在膳食上绞尽脑汁,精心调整,用一碗碗清淡、营养的饭菜默默缓解老人的痛苦。面对公公日益不灵敏的耳朵,她说话时总是不厌其烦地贴近、提高音量、放慢语速,将耐心化为最温暖的沟通。

  朱荷珍的事迹,在乡间广为流传。村民们都说:“这媳妇,是万里挑一的好,她自己都难成这样,还把老人照顾得清清爽爽,脸上永远带着笑,从没听她抱怨过。”

  面对赞誉,朱荷珍依旧平静,她看着坐在身旁安详的公公,轻声说:“这是我的责任,都是很平凡的、该做的事。”

  一个是黑暗世界里的摸索者,一个是崎岖人生路上的跋涉者。他们相互搀扶,互为依仗,在漫长的二十五年里,共同定义了什么是“家”的完整与温暖。朱荷珍,用她残缺的身体和完满的爱,为这个家,点亮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刘若燕)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