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秸秆利用的绿色样板
秋收后的南昌县蒋巷镇,田间往日秸秆焚烧的烟尘已减少很多,这是当地打造秸秆综合利用体系的实际效果。作为南昌县农业大镇,蒋巷镇常年产生秸秆超3万吨,曾因露天焚烧引发环境困扰。如今,这里通过“回收+加工+转化”全链条模式,让秸秆从“农业废弃物”变身“绿色宝藏”,成为县域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标杆。

在蒋巷镇大田农社秸秆综合利用中心,秸秆的“重生之旅”每天都在上演。农户将田间收割后的秸秆打捆送至中心,经过粉碎、发酵、配比等工艺,摇身变为有机肥、生物质燃料和菌棒基质。目前,中心年处理秸秆超万吨,覆盖全镇大部分以上农田,直接带动多户农户增收。
秸秆的“变废为宝”,不仅鼓了农户腰包,更护了一方生态。过去每到农忙季,田间焚烧秸秆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甚至引发火灾隐患。如今,秸秆资源化利用每年减少碳排放约1.2万吨,相当于种下6.7万棵树。更关键的是,加工产生的有机肥还田后,能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量,形成“秸秆还田—土壤提质—作物增产”的良性循环。蒋巷镇农业农村办负责人介绍,推行秸秆综合利用后,当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1个百分点,水稻亩产亦有提高。
为让“绿色样板”持续焕发生机,蒋巷镇还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的合作机制。政府出台补贴政策,对秸秆回收、加工设备给予购置补贴;引入专业农业企业负责技术研发和市场对接;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搭建回收网络,确保秸秆“应收尽收”。
从“焚烧污染”到“循环利用”,蒋巷镇用实践证明,农业废弃物里藏着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未来,这里还将拓展秸秆深加工领域,探索生产秸秆基新材料,让“小秸秆”撬动“大产业”,为更多农业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方案。(完)
责任编辑:罗鲜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