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青山湖区:织密“三资”监管网 守好村级“钱袋子”
中新网江西新闻10月23日电(熊锦阳)作为南昌市“东拓”新门户,青山湖区正从城乡结合部向中心城区转型,下辖4镇、4街道及1个省级工业园区,60个行政村凭借多年积累,已成全省村级资产与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双榜首”区域。2024年村级资产超百亿元,“亿元村”达37个,集体经济收入4.7亿元,34个村年收入超500万元,进顺村、湖坊村等更创下“中国十大名村”“江西首批亿元村”佳绩。
然而,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形态复杂、长期闲置等问题叠加。今年以来,该区紧扣中央1号文件要求,紧盯“钱、权、人”,一体化推进“查改治”,排查整改各类问题1036个,带动全区各村增收28052.5万元。
直面“三资”管理三大突出问题
“村里的空置项目没评估,店面数量没查清,地下车库没入账。”这样的“糊涂账”,曾是青山湖区部分村庄的真实写照。排查显示,全区48个村存在集体资产“家底不清”问题,资产资源动态管理不及时,台账登记信息失真,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多年未彻底梳理清算,导致村集体资产底数模糊。
“家产”处置中的“暗箱操作”,更让集体收益悄悄流失。部分村庄在资产资源发包、处置时,未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村干部自行组织发包、随意处置的情况屡见不鲜。房屋出租“贱租”、集体资产“贱卖”,超长期、超低价合同频现,直接造成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收益严重流失。
一些村干部在村级财务管理、集体资产处置、集体资源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中侵犯群众利益,虚报工程量套取项目资金、工程项目支出票据不规范等问题时有发生。
“七个一”组合拳破解管理难题
2025年,青山湖区以党建为引领,借省委巡视整改和群腐集中整治契机,打出“七个一”组合拳,系统性破解“三资”管理堵点。
组建一个专班,成立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工作专班,细化20个部门任务清单,压实区、镇(园区)、村三级责任,召开40余次调度推进会;摸清一份家底,按“清查、登记、核实、公示、确认、建账”六步流程,通过镇村自查、交叉核查、第三方抽查(13个村发现问题374个)、区农业农村局全覆盖复查,新增资产386宗65.18万平方米、停车位4763个,资源447宗2.47万亩;用好一个平台,全省率先实现“银村直连”,60个村全停线下结算,100%线上支付,2025年1-9月审批资金13697笔、50869.7万元,设9项预警规则、触发6813条,2517份合同录入平台关联纪检数据;建强一支队伍,实行“村账镇代理”配40名专业会计,清理村级领酬人员从2338人精减至1019人(年省开支1885万元),70.5%村干部为本土大学生等“能人”,410余人参加专题培训;完善一套机制,出台14项制度,构建“源头规范-过程监管-末端问效”全链条闭环;管住一本台账,推行“三账分立”,整治低租高转止损1232.24万元,清缴欠租2853.02万元;壮大一方经济,国有平台盘活闲置资产增收入2亿元,资产发包全挂网交易(6月以来成交39宗5581.03万元),村干部报酬与集体经济收入挂钩激励。
整治显效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系列举措推动青山湖区“三资”管理提质增效,更惠及民生发展。
资源激活上,60个村账面资金11.11亿元,登记房屋建筑类资产319.32万平方米(超5000平方米大楼53处、厂房32处),资源3.54万亩;资金监管上,回收集体资金3404.12万元(含租金2853.02万元、历史债权505.01万元),查处“三资”相关违纪违法线索69件,对5名村干部立案调查;经济发展上,2025年1-9月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9.2%,村均584.78万元,村级资产总额与经营性收入持续保持全省首位。
民生福祉同步升级,塘山镇五联村投入200余万元翻新还建房大门与道路,惠及80户村民;高新园区石桥村投资9.6万元建设便民卫生所,改善周边医疗环境。
青山湖区农业农村局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三资”整治,破解低租高转整改不彻底、监管平台待优化等问题,完善长效机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完)
责任编辑:罗鲜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