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企业动态

江西武宁县:翠竹“编”出致富路

  “一天能做100余片,一片40元,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卖竹栅栏的毛利在4000元。”近日,在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田塘村,村民李学新和妻子坐在家门口,聚精会神地编织竹架子,一片片竹条在他指尖灵活穿梭,妻子紧跟着节奏装上小零件,10分钟后,一片工整的竹架子就成型了。

田塘村随处可见堆放整齐的竹产品。
田塘村随处可见堆放整齐的竹产品。

  破题:竹多价贱, 建强支部兴产业

  回望一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

  田塘村依山傍水,遍植绿竹,连绵起伏的百亩竹海本该成为当地最宝贵的资源,但因缺乏加工产业链,村民每年只能将毛竹以原材料的形式运往广东等地销售,除去人力成本和运费,所得无几,后来干脆不再售卖毛竹,任其肆意生长,盘根错节的竹根甚至开始侵占良田。

  “靠山却不能吃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这一直是田塘村人最大的心病。

  2021年江西九江武宁县烟草专卖局定点帮扶田塘村以来,针对村里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着力把脉问诊、寻找良方,努力盘活田塘村资源,让老百姓真正靠山吃山富起来。

  九江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大胆探索,深化构建了“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振兴机制,摸索建立、建强、建优特色竹制品产业核心区。此外,武宁县烟草局(分公司)党支部与田塘村党支部开展了多次结对共建,通过主题党日活动、“三会一课”、党建阵地“三化”建设等活动,让村党支部从硬件到软件来了一次全新的换代升级。

  “一切工作到支部”,乡村振兴基层战斗堡垒越发坚固。“有事记得找支部”,老百姓的信任越来越多。

  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带村风,渐渐地,村里的号召有人听了,村里出的实招有人干了,2022年,竹制品加工产业链也正式开启了。

  转折:竹润一方,一竹生一业

李学新夫妻俩在家门口将竹子初步制作成竹片。
李学新夫妻俩在家门口将竹子初步制作成竹片。

  村里一小撮胆子大、肯吃苦的人听从村里号召,开始返乡创业,在家门口成立了竹编作坊厂。

  李学新就是竹编作坊厂的受益人之一。他原本是一名缝衣工,在广州一家成衣公司工作了近十年,妻女留守在家,靠两亩薄田和他寄回的生活费维持生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工厂倒闭,李学新也下岗了,仅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老李,村里现在打算帮扶一批手艺人做竹编,你手艺好,快回来和老乡们一起干吧!”武宁烟草驻村第一书记在得知利好政策后,第一时间向李学新发出了邀请。

  多年漂泊,与家人聚少离多,早就想回到亲人身边,奈何没有挣钱门路,有了这样一个机会,李学新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回村后,李学新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就地取材,在院里搭起了简易作坊,一家人既当老板又当工人,全流程完成采伐、运输、编织、售卖等工作,实现了从售卖原料向深度加工转变,收入也如同这竹子一样,节节攀升。

  “制作竹制品工具简单,主要依靠人力,非常辛苦,但每件产品都要对得起咱们山里人的良心,不散架不易折,经久耐用。”凭着一双巧手,加上没日没夜地辛勤劳作,李学新的竹编作坊厂经营得有声有色, 现在周边的大型养殖场、散养基地都找他定做栅栏,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成立了竹编作坊厂,村民们也逐步分了种植工、砍伐工、运输工、编织工几大工种,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漫山遍野竹资源和闲置劳动力的作用。

  蝶变:“竹梦”前行,一业富一方

  每片竹制品都要经过去节、破开、晾晒、编织、固定等多道工序后,才能从一根竹子变成栅栏或是更加复杂的竹工艺品,件件都渗透着手艺人的心血。

  “咱们可不能辜负老乡的信任,必须打开销路,让竹加工产业赚到钱。”在线上,武宁烟草志愿者们开通直播寻找销路;在线下,武宁烟草协助村两委积极参加招商引资会,将竹产品销往需求更加旺盛的北方。

  今年秋收前,九江市烟草局(公司)获悉华北平原地区万亩玉米喜获丰收,竹架子的需求量呈井喷式增长,立即协助田塘村抢抓机遇,组织村民大量制作竹架子。

  竹架子是北方地区存放玉米用的一种工具,用来让玉米和地面形成物理隔离,以疏散潮气,使玉米不易发霉生芽。北方对竹架子的供小于求,南方反之,现在的田塘村打通了“中梗阻”,大批加工好的竹架子源源不断地销往北方。

  销路打开了,田塘村的竹编作坊厂一时间新增了十几家。目前村里的三十几家竹编作坊厂共吸纳了70多名手艺人,帮助了40多户低收入家庭、残疾户增收致富,平均每户增收2万余元。

  “一年栽竹,两年出笋,三年成林,四年成荫,五年卖竹度光阴。”竹子为村民“编”出了致富路,更为田塘村铺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镇强的振兴发展之路。

  下一步,九江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将协助田塘村调整产业结构,实行竹产业加工和竹旅文化开发两条腿走路,做好、做活竹旅融合发展文章,实现从“卖竹子”向“卖风景”的转变,带动村民吃上生态饭、旅游饭,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 (张帅 刘丽蓉)


责任编辑:刘玉洁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