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九江非遗传承人:"中华老字号"小茶饼续写新传奇
中新网江西新闻3月30日电 题:走近九江非遗传承人 “中华老字号”小茶饼续写新传奇
记者 王昊阳
“回想起童年时光,满屋都是饼香。饿了就随手拿上一块吞嚼,满口酥脆,唇齿留香。”站在茶饼传统生产作坊内,“梁义隆”第三代传承人梁晶向记者讲述“中华老字号”的百年故事。
从记事时开始,梁晶就和父母在饼店里忙碌,父亲在店后烤饼,母亲在柜台销售,似乎一切看来如此简单美满。但父亲告诉她,一个品牌的创立和传承,需要付出许多心血,坚守一种情怀,要经受历史考验。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18年。在熙熙攘攘的长江码头,3岁的梁义德随父母从安徽一路漂泊到九江登岸,谁也不会知道,他将在浔阳江头开创一个时代的美食传奇。

爷爷来到九江,只是为了果腹谋生。梁晶说,10岁时梁义德进入一家食品店做学徒。9年后,他自立门户,开设了“德义斋”糕饼店,后改名“梁义隆”。
九江的糕饼店并不算少,如何让“梁义隆”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梁义德为此下了一番苦功。
“质量第一,追求完美。”梁晶说,“梁义隆”坚持选用上乘原料,力求精益求精。为进一步提高糕点质量,梁义德重金聘请糕点、糖果制作名师,不断推出各式新品,并开设多家分店,赢得广泛认可。逢年过节时,“梁义隆”生意格外红火,工人们日夜加班,店内顾客人头攒动,售货员只得站在高处收钱售货。
“梁义隆”的糕点,得到在庐山避暑的外国人和国民政府军政要员的青睐,让“梁义隆”品牌更加响亮,名声也随之远播。“爷爷在庐山开设新店,据说当年宋美龄常常点名要买梁义隆的茶饼和酥糖招待客人。”
“后来公私合营,父亲梁启标到食品厂工作,1988年父亲决定重开梁记饼店,于是在人民路开设了一间50平方米的小店。”梁晶说,1997年的一天,一位从海外回乡的客人对父亲说,听说你是“梁义隆”的后人,请再做回老招牌,让大家品尝到正宗的九江茶饼,回味那一代人的乡愁记忆。
“梁义隆”重新挂牌。梁家传统茶饼糕点再现九江街头,重新获得当地市民的认可。20多年间,“梁义隆”品牌不断创新发展,获得商务部认定的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并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西省著名商标”“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等称号。

“以前的茶饼很松软,爷爷改良了加工工艺,用炭火进行了二次烘烤,吃起来更加香脆。”梁晶称,香酥可口、甜而不腻、营养丰富的茶饼成为九江市民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必备的特产礼品,也位列中国十大名饼、江西四大传统糕点之一。
“茶饼制作需要用到麦芽糖、面粉、植物油、苏打粉、芝麻和桂花,每年秋天,父亲都要去农村购买新鲜桂花,再将桂花加糖封在坛子里腌制两个月。芝麻也是到农村收购,确保原材料品质。”梁晶表示,“梁义隆”茶饼中不含香精,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始终保持原汁原味。
“我们不追求产量,只追求品质。”在父亲的角色定位中,“梁义隆”传人不是生意人,只是手艺人,坚守传统文化的纯粹,不过度追求市场化。
梁晶称,“最高峰时,九江制作和销售茶饼的店铺有上百家,我们梁义隆坚持以自家店铺销售为主,不进入大型超市,目前在九江市区、庐山风景区、高速服务区设有11家专卖店,年销量只有800吨。”

“梁义隆”传统九江桂花茶饼作坊已成为江西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以活的形态保存和传承中华美食文化。“我们保留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通过学生前来研学进行传统文化推广,也与银行等机构单位合作,让更多人走进老作坊,喝茶品饼,体验传统文化。”
在延续传统的同时,“梁义隆”也在探索前行。“我们新建了食品工厂,虽然采用现代化机械生产,但用的始终是真材实料,并尽可能保持手工制作的口感。”
“原来一块茶饼重约25克,为迎合市场消费习惯,我们更改为每块10克,并采用独立包装,既携带方便,又让保质期更长。”梁晶称,为创新口味,“梁义隆”从云南采购新鲜玫瑰花,制作纯天然的鲜花饼,也获得了市场认可。

“只要听到有人说九江的茶饼好吃,我心里就很欣慰。”梁晶表示,目前茶饼销售量在逐年增加,受到市场更多认可,她下一步计划恢复以前“前店后坊”的传统模式,在门店现烤现卖,让顾客看得见,闻得到,吃得香。“希望能复兴中式点心,让中华传统糕点走上街头,走到人群里,让它在市井烟火处展现出它的魅力。”
“梁义隆”新一代的传承人,没有固守传统,正在积极开拓前行。在九江市浔阳区委统战部的指导引领下,梁晶走向更大的舞台,并当选浔阳区女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担当更多社会责任。“我们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续写中华传统美食新的传奇。”(完)
责任编辑:王昊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