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江西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江西瑞昌:十年奋进结硕果 只争朝夕再出发

  十年,一段极不平凡、充满挑战的艰辛路;十年,一部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的奋斗史。

  近年来,江西瑞昌上下携手并肩、齐心协力、风雨同舟、砥砺前行,打赢“战贫”“战疫”“战洪”三场硬仗,抓好改革、发展、稳定三件大事,以昂扬的姿态和全胜的战绩迈入全面小康。

  过去十年,是瑞昌发展的黄金十年、幸福十年、辉煌十年。全市GDP突破300亿元大关,2021年达到308.5亿元,是2012年的2.8倍;完成财政总收入44.9亿元,是2012年的2.7倍。

  一系列数据和指标的背后, 折射出瑞昌的“争先进位”。近年来,瑞昌在省委、省政府和九江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开放引领、绿色示范、工业强市、实干争先”发展思路,迈出了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七次荣获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四次荣获九江市县域经济现场推进活动第一名。商事制度改革、土地集约利用双双获评国务院通报表扬和政策激励。

  站在岁月的渡口,遥望彼岸,这十年,瑞昌正以一副崭新的面貌进入众人的视野。

图片2
 

  工业强市  产业发展铿锵有力

  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投产……2021年12月29日,总投资20亿元的康佳KKTV智能制造项目正式投产。此项目创造了“9个月崛起一座产业园”的奇迹,展现了“瑞昌速度”,彰显了“瑞昌效率”。

  回望2011年,正值“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瑞昌实施沿江大开发、城市大建设战略的首战之年。自此,瑞昌奏响了沿江大开发的冲锋号。

  十年来,瑞昌坚持工业强市,工业经济实现大跃升。瑞昌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认真落实“三新一高”重要要求,全面开启瑞昌工业发展的“第三次创业”,着力构建“3+N”产业发展体系。依托理文化工基础原材料,新引进一批“5020”项目,找准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黄金赛道。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目前,拥有上云企业196家,数字经济企业132家。未来三年,瑞昌工业营业收入可超过1000亿,税收过亿元企业达8-10家。

  建成164.4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涵盖科技园、智造小镇、鑫丰配套产业园等三个主要建设区域。码头工业城获批省化工产业集中区。成功引进江西三志、上海正广通、江西联盛等知名物流企业,开通瑞昌至全国90%省会和大中城市的省际干线,瑞昌到珠三角、长三角公路干线陆路物流成本降低50%以上。

  产业集聚发展,离不开好的营商环境。瑞昌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牢固树立“3+1”(公民个人、市场主体、项目建设、惠企政策)全生命周期服务理念,创新推出“马上办”,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首违不罚”“免申即享”“企业安静日”等惠企措施。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纷纷选择瑞昌,不仅是看中这片创业的热土,更看中其背后优质的营商环境。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步履强劲

  大江逶迤,芳草长堤。长江入赣第一站,便是瑞昌,境内拥有19.5公里长江岸线。走上梁公堤举目远眺,江水浩荡,江堤蜿蜒。水草、芦苇、绿树、江堤,4条层次分明的绿色保护带由江岸向陆地渐次展开。

  十年来,瑞昌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实现大升级。坚决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要求,森林覆盖率由60.9%提高至63.5%,城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达100%。城市绿地率达41.3%,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高标准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升级版。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加快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瑞昌的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在省内首个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净矿出让经验做法获两任自然资源部部长肯定性批示并全国推广。

  十年来,瑞昌全力开展沿江码头整治,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要求,统筹推进长江岸线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加强矿山综合治理,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科学规划利用岸线,进一步巩固最美岸线升级版建设成果,让“水美、岸美、产业美、环境美”的长江最美岸线成为瑞昌的亮丽名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站在瑞昌天嗣山公园上俯瞰,山脉绿意葱茏,满目苍翠尽收眼底。难以想象,这里曾是洋鸡山金矿废弃的矿区。经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昔日荒芜废弃的矿山如今披上了“绿衣”,游步道、运动场等一应俱全,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网红打卡地。

  近年来,瑞昌树牢“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协同、全域治理,构建“地与矿”一起抓、“横与纵”齐共管的矿山治理格局,致力于绿色矿山建设和矿山修复工作,在全省内第一个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推动矿山综合治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中创造了“瑞昌经验”。

  青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黄色的玉米、红色的西红柿、绿色的西瓜琳琅满目,鱼儿在池塘里畅游……亚东生态农业园内五彩斑斓、充满生机,“农场主”陈和朋正带领着大伙儿采摘时令果蔬,直接从田地送往员工食堂。这片150余亩的生态园,很难想象是由废旧工业场地改造而来。

  而在生态农业园后方、植被丰茂的大山里,又有另一番景象: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矿区内采用自动收尘钻机、全封闭加工、全程廊道运输等措施有效控制扬尘,边开采边修复,暂不开采区依然是一片绿色。“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春。”每个来过此地的人都不禁感叹:如今的矿山竟然还是一座大花园。

  复绿于山,修山予民。这些年,瑞昌累计投入资金3.2亿元,深入实施绿色矿山标准化综合提升工程,目前8家矿山已通过绿色矿山评估,其中4家矿山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瑞昌“净矿”出让改革上升为“国家经验”。

  以人为本  百姓生活节节攀升

  十年来,瑞昌不仅经济发展有“速度”,民生福祉也更有“温度”,让百姓享受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和高品质的幸福生活。

  “我今年60岁了,平时就在村里做事,每月除有工资外,还有村里给脱贫户的‘分红’,加上土地租金和地力补贴,一年下来增收有两万多块钱。”瑞昌市范镇高泉村的低保户温兴周说,现在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也变得有盼头了。

  近年来,瑞昌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全市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19个贫困村顺利摘帽,3164户9293人全部脱贫,连续五年荣获九江市脱贫攻坚先进县(市、区)。

  而在城市里,市民也能享受到触手可及的便利生活。行走在瑞昌的大街上,诸如露天烧烤、餐饮油烟、违规搭建、占道亭棚等城市旧疾已再难寻觅,眼前所见是靓丽如画的建筑、干净整洁的街巷、停放有序的车辆。十年来,瑞昌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努力打造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品质城市。实施市政排水、污水管网、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改造提升等一系列项目,更多老百姓感受到家门口的变化。

  “以前脏乱差,如今美如画。这些年小区变化太大了,看着开心,住着更舒心。”瑞昌老旧小区代表之一广场花园小区,经过绿化、美化、道路沥青、管网改造提升、增设停车场和休闲小广场等改造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让小区老住户黄治忠感叹不已。

  十年来,瑞昌坚持协同推进,城乡面貌实现大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1平方公里增至37.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43.0%增至61.8%。瑞昌已形成“十纵七横”的城市交通格局,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对17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启动城隍庙区域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留住城市记忆;实施北环渠、赛湖渠等10余个重点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海绵城市。

  十年来,瑞昌坚持共建共享,民生福祉实现大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干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新建9所中小学校、29所公办幼儿园,新增778个养老床位、903个医疗床位、4.3万个停车车位。今年3名学子考入北大,本科上线率44.8%,其中录取“985、211”学校282人。国家级改革试点医共体建设稳步推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有效缓解。扎实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居民小区基层治理改革,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获评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全国信访“三无”县市、全省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县。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十年来,瑞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养老等问题,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4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7元,百姓日子过得更有盼头、更有甜头了。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辉煌嬗变。站在新的历史关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瑞昌将秉持初心、克难奋进,踔厉奋发开新局,笃行不怠向未来,在加快赶超中创造新时代“第一等的工作”,全力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作示范勇争先。(谈思宏 李寅华) 


责任编辑:刘玉洁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