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青山湖区以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提档升级
把党支部建在小区,把党小组建在楼栋,打造“网格互助志愿队”;采取“堂屋夜话”的方式,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近年来,青山湖区坚持以党建为“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根线”,逐步探索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之路,让居民生活环境更宜居、城市文明底色更靓丽。
“共议事”拧成基层治理“一股绳”
夜色正浓,罗家镇赵坊村一处农家小院堂屋内,一盏电灯照亮了围桌而坐的山上秦自然村村民脸庞,也隐约照亮了村子里白改黑后平整的道路。
“池塘淤积、杂草丛生、垃圾覆盖,也不是个办法。”“村里闲置的空地想办法用起来才好。”……今年年初,罗家镇赵坊村组织了一次“堂屋夜话”,村干部和村民等20余人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就如何借助本地优势,带领群众增收,如何升级乡村风貌、提升群众幸福感等建言献策,一条条建议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有了思路,村干部说干就干。罗家镇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采取“领导包片、干部包户”等方式,将党员先锋模范示范与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有效推进“三拆三清”工作,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累计拆除在规定范围内的主体房和附属房9937平方米,清除垃圾7000余吨,废弃物1740吨,清理塘沟5150平方米,新建3座污水处理站,铺设污水管网10.4公里,道路硬化79880平方米,配齐各类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坚持以点带面,解决了乡村环境的“脏点”和“痛点”,全面提升村民生活环境。
赵坊村的旧貌换新颜是罗家镇创新推出“堂屋夜话”党建议事机制的生动实践。支部书记组织村民利用晚饭后时间,在议事厅围绕具体事务“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寻求问题解决办法。
于是,“白天上班,晚上议事”成为该镇党员干部的常态。“干部晚上走村串户,来和我们拉家常,大家都愿意掏心窝子聊天。”村民秦煜说。
近年来,罗家镇以“两整治一提升”为主抓手,把农村路域环境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特色产业提升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有效推动了门塘整治、“三拆三清”、基础设施完善等民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乡村治理新格局,保障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小网格”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
在恒胜社区党总支书记吴暄的工作日志里,记录最多的是“涂有根”这个名字。2021年,吴暄调任恒胜社区,在网格摸排工作中了解到,辖区织带厂宿舍有一位80多岁的独居老人涂有根。
“那时,老人家身体比较差,生活不能自理,而且经济困难。”吴暄回忆道,不仅如此,涂有根还拒绝被送进养老院。
怎么办?在社区党组织的号召下,一支“网格互助志愿队”成立了。“大伙儿平时送米面,夏天送电风扇,冬天送被子。”吴暄号召同单元的党员志愿者轮流为涂有根送水、送饭;网格员隔三差五上门了解涂有根的生活状况,让老人安享晚年生活。
为了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特别是网格内困难群众,上海路街道积极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楼栋长—党员堡垒户”一贯到底的党组织链条,全面推行“党建网格+治理网格”一体化模式。以小区楼院、驻区单位等为单元把辖区细分成55个网格,坚持人到网中去,推动129名街道干部,71名社区干部,39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下沉扎进网格、服务嵌进网格,“走动式”办公,用脚步丈量每一个角落,做到需求在网格发现、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以“心连心”的服务换取居民“实打实”的放心。
“红色物业”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步入铁路六村西社区,道路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孩子嬉戏、老人聊天,邻里间欢声笑语。站东街道把“红色物业”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分,将“红色物业”项目列入年度重点改革工作项目,通过党建引领“红色物业”,构建党建基层治理新体系,成功实现了党建触角、社区治理、群众满意“三项升级”。
“我们出台了‘红色物业’考评办法,制定了党员和物业工作‘双责任清单’,通过推行双评定星,社区党组织每季度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对物业及其党员员工履行职责、参与活动等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以红黑榜的形式进行公示,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力促物业服务品质‘优’起来。”站东街道工作人员介绍。
“在党建引领下,我们搭建了红色物业管理平台,组织小区的党员、物业管家、志愿者参与社区日常治理,成为服务业主的重要力量。”铁路六村社区13栋楼栋长、有着52年党龄的宋老说。
如何开展好民主评议、居民议事?站东街道依托铁路围合区城市驿站,打造了“红色居民议事厅”,各社区党组织牵头,由街道、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共同召开社情民意“请进来”会议,主动倾听居民业主的意见建议。小区商铺饭店油烟严重、小区停车位不足等多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均在一次次议事中落实整改到位。通过街道社区协调,各级职能部门与物业联系更紧密、配合更默契,许多小区治理难题得到了解决,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责任编辑: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