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打造“露天剧院”促进文化惠民
“民歌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唱,历久弥新……”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原生民歌节在江西省婺源县成功举行。活动期间,除了在城区开展田歌、山歌、小调及吹奏乐、丝竹乐、鼓吹乐等传统音乐类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展演,还在江湾镇江湾村、许村镇汾水村、思口镇延村等地进行巡演,城乡覆盖,赢得了游客和群众一致好评。这是婺源打造“露天剧院”促进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
走进婺源,但见徽风赣韵浓郁和畅,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徽剧、傩舞、茶道、板龙灯、豆腐架等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从婺源县财政局获悉,该县先后投入资金7500万元,开展民俗文化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出版系列文化丛书,让广大百姓共享文化大餐。
“我们组织文化工作组,深入全县100多个行政村,开展非遗项目普查工作,建立健全非遗数据库。”婺源县非遗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施杰平介绍说,该县普查到传统舞蹈、戏剧、美术、技艺等八大类72个项目,恢复了傩舞、抬阁、豆腐架、茶艺、板龙灯、花灯、祠堂祭祖等一大批民俗文化,铺垫了文化惠民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婺源拥有国家级非遗6项,发展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41人,发展县级以上非遗传承基地5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
为打造“露天剧院”促进文化惠民,婺源还积极推进非遗进景区,成功推出了江湾景区梨子巷非遗一条街、非遗展示馆、篁岭景区非遗夜游等文化项目,带给游客满满的体验感。“除了赏美景,还能看徽剧,不虚此行。”在江湾景区古戏台上,国家级非遗徽剧常态化上演,赢得游客纷纷点赞。在篁岭景区,古朴神奇的傩舞表演引得游客驻足拍照,让人们感受到了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行走婺源李坑、汪口等景区,不经意间就能与非遗进行亲密接触。
“我们按照‘文旅融合、非遗先行’的思路,推动婺源茶艺、歙砚制作、徽剧表演等优秀民间文艺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全县4A级以上景区均有非遗项目、传承人常驻展示。”婺源县文旅集团负责人王晖介绍说,婺源非遗与旅游融合获评全国“十大优秀案例”。如今,婺源全域成了“露天剧院”,吸睛指数越来越高,也让民俗文化焕发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促进了文化强县建设提质增效。(吕富来 毕晓霞)
责任编辑: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