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昌青山湖区:丰富集市业态 赋能乡村振兴
吆喝声此起彼伏,地方特产琳琅满目,赶集的人摩肩接踵……每逢赶集日,罗家大集不仅有周边居民如约而至,更成为年轻群体City walk的新时尚。近年来,罗家镇在丰富集市业态、强化服务保障上下足功夫,以人气带动财气,赋能乡村振兴。
“赶集”,一个听来颇具年代感的词,在罗家“活”出了新生机。
线下赶集到线上引流
50岁的罗贤辉是土生土长的罗家村人,对曾经热闹赶集的场面记忆犹新。“集市上大家摆摊设点,美食和手工艺品是最抢眼的。遇上节庆日,踩高跷、划旱船、舞狮、舞龙等都在街头上演,可有意思了!”罗贤辉说。
每逢赶集,方圆数十里的乡民来到集市,有看的,有卖的,有买的,一派红火热闹的景象,不仅是弥漫乡土气息的记忆载体,也承载着厚重的罗家民俗文化。
“只要农历‘三六九’,不找亲戚不访友,都到罗家来赶集。”赶集日期为何定在“三六九”?归根结底还是当时交通工具不够发达。
罗家赶集的鼎盛时期,村民生产以农耕为主,赶集就成了大家采购农资农具的主要渠道。特别是罗家百年牛市,是南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耕牛交易市场,周边县区的群众都到此买卖耕牛。
“牛作为当时主要的农耕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商品。过去集市上的牛是纯靠人赶来的,离得远点的商贩,来一趟都要两天时间,通常会在赶集前一天晚上抵达罗家镇。”提起耕牛买卖,罗贤辉儿时的趣事涌上心头:“那是在上世纪70年代,我七八岁的时候,小孩子们看到赶牛人就会迎上去牵牛绳,往自己家里牵。在家里住一晚上3块钱,吃晚饭1块钱,给牛喂草料5毛钱,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发展民宿。”
春耕、秋割、养殖……过去的乡村集市文化可谓农耕时代的“橱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贸易形式不断演变,罗家赶集也融入了不少新的时代元素。
集市上,一些年轻的摊主不仅对着前来赶集的乡民吆喝,直播设备的另一头,还连接着无数网友。“在集市上直播自带接地气、有人气的热闹场景。很多网友通过直播间对农村赶集产生了兴趣,也为我的买卖带来了流量。”90后摊主罗茜是罗家集市的“常客”,婚后她辞去了城里“朝九晚五”的工作,在老家干起了农产品买卖。短短几小时,罗茜直播间点赞量突破10万,下单量也在蹭蹭上涨,小小的直播间热闹程度完全不输集市现场。
蔬菜区、家禽区、宠物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罗家集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货品更是丰富多样、应有尽有。乡村集市的主角虽然还是农副产品,但也不乏时尚的新鲜玩意。若是赶上政府组织的“文化下乡”文艺演出,集市就更加热闹了。
质朴热闹的罗家赶集,就像是一个时代“万花筒”,在这里看得见祖父辈的生活场景,也能安放年轻人“诗和远方”的梦想。
分散经营到提质升级
每天早上6点多,罗家镇罗家汇农贸市场周边的几条马路就热闹了起来。沿着路边,各式各样的贩卖摊点整齐摆放,有新鲜的蔬菜,自制的农副产品、衣服鞋帽等,也有锅碗瓢盆等家用品,附近的居民赶早来这里选购,熙熙攘攘的人流与辛勤的摊主彼此问价、交易,场面十分热闹。
在这个网购和交通非常方便的时代,为什么群众还这么热衷于赶集?答案或许是乡土的景致、是传承的习俗、是感情的交流,更是不舍的乡愁。
“不是超市买不起,而是赶集更有性价比。”相比超市,市民秦恺更喜欢这里的质朴、热闹、接地气。除此之外,他还能在集市上找到铁件加工、小修小补等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手艺人。
每逢“三六九”,品种丰富且物美价廉的罗家集,便成为很多人City walk的必选之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罗家镇赶集的点位分散,管理混乱,环境堪忧。
为了让赶集的热闹能持续下去,去年,罗家镇对罗家汇农贸市场周边沿线的市场南路、市场北路、罗谢路、发展路进行升级改造,统一规划店招,并在沿街商铺门口铺设人行道,对进出市场的道路实施“白改黑”。
“已整改店招150余户,新增停车位50余个,拆除固定棚12个,清除流动摊贩60余户,整治出店经营120户。在市场南路划分了临时摊位和电动车停车区域,这样有助于集市规范管理,提高卫生环境。”罗家镇罗家汇环境整治办主任万健说。
摊主张风泉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赶集兜售商品,他坦言,搬到统一的临时摊位后,生意实现了翻番。“以前在停车场那边摆摊,环境不好、秩序还乱。整改后商铺全部集中在一起,紧邻市场人流量也密集,生意比以前好了不少。”张风泉笑着说。
临近中午,赶集的人潮逐渐散去,而大家又会在下一个赶集日默契地汇聚,或销售农副产品,或采购所需,绘出一幅幅颇具烟火气的动人画面。
责任编辑: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