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地市新闻

共青城市破题“发展低空经济”

  近年来,江西共青城市积极抢抓我省全国首批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机遇,聚焦“发展低空经济”有规可依、有“路”可飞、有才可用、有钱可投和低空资源要素化、低空要素产业化、低空产业生态化的“四有三化”路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搭建发展低空经济“四梁八柱”,基础性、支撑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系统思维推进“三个一体”。一是功能布局一体规划。在城市南部板块,规划建设通航新城和科教新城、高铁新城,引导人才、信息、物流向低空经济领域聚集。规划建设全国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布局通用机场和低空运营、低空制造、低空文旅和低空服务四大板块,实行“通用机场+综合型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打造研发制造、运营服务、检验检测等一体集聚的产业生态。二是政策架构一体搭建。在全省率先制定《关于全面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向天再造共青城”的实施意见》《共青城市低空经济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及15项具体改革措施,确定建设“低空经济综合示范区、低空经济产业聚集区、低空场景应用先行区、低空融合飞行样板区”和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四区一高地”改革目标,引领“产业集群、科技引领、配套提升、应用拓展”四大改革行动,形成近期、中期、远期一体搭配的改革架构。三是组织体系一体构建。构建“专项领导小组+顾问专家+工作专班”的改革工作体系,专项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负责同志领衔,相关部门单位为小组成员,抓谋划、抓统筹;改革顾问专家由科研院所负责人、重点企业负责人组成,主抓咨询服务、对策研究;改革工作专班负责日常推进、工作落实,常态化召开联席会议、调度会议,形成谋划、推进、落实一体贯通的组织体系。

  市场思维创新“三大模式”。一是创新市场化运营模式。采取国有企业投资、社会化企业建设运营的模式,16个月建成全省首个市场化运营的A1类通用机场,3个月取得机场使用许可证,刷新了机场建设和民航颁证的行业速度。引入社会化企业运营,实行“机场+产业服务链”的发展模式,提供飞机加油、飞机停泊、检修维护等传统服务,飞行训练、飞机维修、机库存放等新兴服务,机场观光、科普研学等延伸服务。二是创新市场化招商模式。借助中国航天咨询、国防工业企业协会、深圳无人机协会三大平台,开展产业推介和专业招商;与市局控股合作,借助其全国商会资源、企业家群体等资源,开展委托招商,破解政府招商渠道不够丰富、专业知识不够多元的问题。2024年以来,新引进低空产业项目19个,累计落地项目26个,涵盖飞艇(浮空器)、轻型飞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等产业链环节,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加速完善。三是创新市场化开发模式。按照“政府主导、市场逻辑、平台公司运营”的思路,整合通用机场、低空文旅小镇等优质资产,成立江西省低空经济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为市属国有企业;下设江西省低空经济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江西省低空经济应用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低空经济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整体推进低空经济资源开发、场景应用、数据管理、产业布局,建成全省首个航空主题乐园,开通空中旅游线路2条,低空体验与飞行研学超1万人次。

  改革思维破解三项难题。一是破解飞行管理难题。围绕飞得更快、更安全,落地江西省首个低空经济综合服务平台,联通江西省通用航空协调与服务系统,构建军地民协调机制,飞行计划报批在低空经济综合服务平台“一网受理、一网通办”,审批时间由过去的7到15天,缩短为现在的15分钟;联通江西省通航智慧气象系统,将气象信息融入空中交通指挥和机场运行决策体系,实现飞行计划数据叠加低空气象数据的直观显示,为低空飞行用户提供时空密度更大、精细化程度更高的气象服务,提高通航飞行安全性。二是破解人才引培难题。建立对口招才机制,深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地理所等院所,“一人一案”引进和培育领军人才8人。开辟聘任顾问、共建共享、人才互聘、科技副总、赛会集聚等引用通道,建成低空经济技术研究院、低空经济产教融合基地、低空经济发展研究院等平台,引育急需人才100余名,转化科研成果近10项。依托驻市高校建设低空经济专业群,储备专业人才近2万名。三是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设立规模50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引导基金,采取政府平台公司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方式,为落户企业提供资本加持。在九江市率先组建基金专班,对于有融资需求的优质低空经济项目优先推荐给基金小镇进行项目路演,协助企业募集社会资本。截至目前,低空产业引导基金已经完成首批资金实缴,正在基金业协会备案审核中,初步完成5个低空产业项目的投资分析研判。(完)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