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江西省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 聚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江西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江西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分别于1月17日至20日、1月16日至19日在南昌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南昌师范学院的江西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音体美心”支教、江西特医食品产业发展、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发出南师院声音。

省政协委员、南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金平提出了关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建议,以推动江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创新保障、科技创新支撑和产业创新先导。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核心交汇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现代产业学院兼具教育属性和产业属性,肩负着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探索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新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全链条支撑的时代重任。
近年来,国家和省级层面高度重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江西省内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江西产业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重点,认真谋划部署,瞄准产业焦点和企业痛点,积极探索以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的产教融合新路径,在打造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提升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王金平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及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的提出,对现代产业学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江西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在制度供给度、企业参与度、需求契合度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短板弱项,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此,王金平建议从五个方面着手。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办学定位更“新”。在总结借鉴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做好顶层设计,在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等方面充分体现产教融合导向。推动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进一步明确面向区域、行业、产业的办学定位,主动融入区域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需求,打破组织壁垒、政策壁垒和学科专业壁垒,以组织模式改革催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变革,更好地承担起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时代重任,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知识源头和中坚力量。
细化配套政策,保障现代产业学院日常运行优“质”。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产教共同体,本质上是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运用政策与形成政策合力的双向协同过程。现代产业学院的高效运转,既需要教育系统内部的政策支持,也需要产业、行业、财政等外部的资源配套。一方面, 有关部门制定更加具体、细致、易操作的配套政策、资源支持和保障措施。比如,实施教师分类考核和评聘制度,探索“双师型”教师聘任办法,鼓励企业优秀人才到现代产业学院兼职。另一方面,加大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多元经费投入,包括高校自筹经费、行业企业参与建设、政府财政支持等方面。针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产业扶植政策、教育附加税减免政策等,激发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和效益。
优化管理效能,促进现代产业学院生产关系共“生”。现代产业学院生产关系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由政府、高校、企业等共建主体按照特定的共生模式,通过异质性资源跨界整合,实现人才、技术、资本等新质生产力创新要素的生成与分配。促进现代产业学院生产关系共生,就是要持续优化管理效能,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资源汇聚上的功能优势,积极打造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共享利用协作平台,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资源分配和管理制度,确保资源在产业学院内部按照需求和贡献进行合理分配和使用,加速创新要素在创新价值链中的生成、积累、转化、流通、循环和分配,使现代产业学院真正成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化产教融合,实现现代产业学院教育科技助“产”。建议有关部门充分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力学校的共同作用,推动江西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有色金属、中医药、航空、电子信息、新能源、大健康等江西产业发展前沿紧密对接,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由政府牵头主导重大产教项目建设,在省一流专业评选中,对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产教融合专业予以倾斜支持,增强现代产业学院“自我造血”能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以教育、科技、人才引领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固化协同机制,凝聚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建设合“力”。建议有关部门协同,秉承开放、共赢、互利合作理念,构建以高校、企业为核心,政策支撑方(政府)、协同联系方(行业组织)、技术创新参与方(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的“1+1+N”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新建、 改造、合建等方式,尽可能地拥有独立运行的产教融合实体。建立灵活高效的校企合作互通机制,联合成立董事会、理事会等权利决策、监督、执行机构,引入行业专家、法律顾问等咨询委员会制度。鼓励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等工作。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把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和最鲜活的实践成果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成效,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省政协常委、民进南昌师范学院基层委员会主委、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张旦丹提交了《关于推动大学生“音体美心”支教活动的建议》的提案。她建议组建高校“音体美心”导师团队,培养具备心理健康教学能力的“音体美心”支教生团队,打造农村中小学“音体美心”特色社团。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南昌师范学院支部主委、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罗明洪提交了《关于促进江西特医食品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他建议加强特医食品产业规划引导,推动特医食品行业科研创新,拓宽特医食品发展市场渠道,加强政策支持和质量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南昌师范学院委员会主委、体育学院院长程丽芬列席会议。(完)
责任编辑: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