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社会民生

“反内卷”从企业“强制下班”开始

  近日,多家企业强制员工下班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不少员工晒出了自己被“赶”下班的经历,还有人直呼“人生第一次被赶出公司”。

  三年前“996是福报”的论调引发众怒,三年后企业“强制下班”登上热搜,看似荒诞的对比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社会进化轨迹。

  传统加班文化的积弊正在被重新审视。长期以来,“以时间换产出”的思维模式粗暴地将加班等同于奋斗,时长等同于效率。企业通过延长工时营造“虚假繁荣”,员工以“表演式加班”换取生存空间,明知滚轮不会通向终点,却不敢停下脚步,最终陷入“越卷越累、越累越卷”的恶性循环。

  数字时代的生产力逻辑已悄然生变。大疆强制9点下班且保留弹性工作制、海尔强制双休并关闭周六食堂、名创优品推行“会议333原则”等案例,均指向一种新型管理哲学——以技术赋能和流程优化替代无意义的时间堆砌。

  这种转变不光是对劳动权益的尊重,更是对“聪明工作”的倡导,符合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的趋势。

  这一波“反内卷”不仅源于企业自发改革,更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从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从“防止”到“综合整治”,我国对于遏制“内卷式”竞争的态度愈发鲜明。若企业“内卷式”竞争一再蔓延,压力就不可避免地传导到每一个打工人身上。

  尽管大厂带头“反内卷”,但争议犹存。部分网友质疑“强制9点下班”仍晚于常规工时,仅是“守住底线”;更有人担忧隐形加班转移至线上。

  当企业用断网、收电脑、关空调等物理手段“驱赶”员工时,钉钉消息依然在深夜闪烁,KPI指标仍然高悬头顶。若管理制度只约束“肉身离场”却纵容“精神苦役”,绩效体系仍以工作时长而非创造价值为标尺,准点下班不过是把枷锁从办公室搬回了家。

  热搜终会过去,但强制下班只是开端。那些强制关掉的电脑,熄灭的不仅是屏幕,更该是“以加班论忠诚”“拼命换成功”的执念。

  真正的进步不是企业赶人下班的表演,而是当我们关掉电脑后,不用再焦虑消息未回、不用在梦里写方案、不用在体检时不敢看报告,而是让每个职场人真正手握“下班自由”这张通往生活的船票。

  “清场式”赶人只是职场“反内卷”的第一步。如何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让每个打工人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下班,才是这场“反内卷”风潮的最终去处。“让每个牛马都能爱上星期一的早晨”,既是无数打工人的心愿,也是商业文明迭代的注脚。

  不是不要奋斗,而是不要拿命换钱;不是不努力,而是不想活成机器。因此,无效加班、隐形加班、“表演式加班”等种种乱象,都该成为过去式。

  毕竟,除了工作,感受晚风、陪伴家人、追逐热爱,都是生活的价值锚点。让工作回归创造,让人回归生活,就像网友所说“今天他们赶我们下班,明天我们要自己走向生活”。(完)

责任编辑:朱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