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地市新闻

江西安远“三色”普法描绘基层治理新图景

  八五普法以来,在法治建设持续推进的浪潮中,安远县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普法举措引发关注。一套以“革命红色”“群众底色”“创新亮色”为基调的普法“色谱”,正悄然激活全民法治教育的内生动力,在这片红土地上描绘着法治建设县域实践的崭新图景。 

  以“革命红色”筑普法教育之基

  若要说在安远休闲散步好去处,不得不提该县2023年创建的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这里是安远县的红色“地标”,更是开展红色法治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苏区时期的安远是全红县,在教育基地东侧山坡上,有一座革命烈士墓,正前方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建设时期为国捐躯的2192名烈士所建。这里是缅怀先烈、游览观光的胜地,更是安远县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场所。 

  “人人讲法治,处处显文明”,这是公园步道旁的法治宣传标语之一,也是近年来安远前进的方向。当然,除了这些法治宣传标语,教育基地内还设置了法治谜语,趣味十足。在基地小型游乐场旁边,还竖立着一面“宪法墙”,用漫画的形式,让玩耍之余的孩子们了解到宪法如何陪伴人们一生。这些随处可见的法治谜语和标语,让法治理念的传播实现了“润物细无声”。 

  经过近两年的完善,目前,在教育基地,法治景观随处可见、相得益彰,传递着“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法治理念。丰富的法治宣传内容与绿地红花交相辉映,“法”与“景”融合,让红色法治文化在红土大地活了起来、立了起来、亮了起来,同时,让群众法治获得感也强了起来。 

  以“群众底色”行依法自治之力

  群众不仅是法律学习者,更是传播者和实践者,把群众参与作为底色,法治便能在乡土扎根。新龙乡的普法教育就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该乡“茶香嫂”们将赡养、继承法律知识编成采茶调,把防骗知识融进泡茶工序,大家喝着茶就把法律学了。更可喜的是,常来听课的茶香嫂们现在还能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炒茶趁热,调解趁早”成了她们的口头禅,矛盾刚冒头就“泡”开了。 

  “山场都租出去好几年了,租金到现在一分都没收到!”新龙乡田心村村民李某自家山场多年前租给王某种脐橙,租金却迟迟未收到,双方因此发生纠纷,“闹”到了茶香嫂工作室。“先坐下来食杯茶,有事情慢慢讲……”“茶香嫂”陈群英为他们倒上了一杯茶。袅袅茶香中,陈群英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为他们详细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三巡茶罢,旧合同换新约。 

  无独有偶,长沙乡“福娘学堂”的转型同样印证了群众作为普法主体的活力。这所由司法所与乡政府联建的学堂,起初旨在传授致富技能,但司法所干部陈香兰敏锐发现,掌握技术的“福娘”们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该乡党委支持下,“福娘法治学堂”应运而生,通过“法律讲解+案例剖析+互动答疑”的多元形式,重点解读宪法、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从这里走出的 “法律明白人”李婶,用方言为村民解读法律条文,还协助调解了村里几起邻里纠纷,成了村里的“法律小能手”,让依法自治成为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创新亮色”造法治宣传之势

  “戏曲搭台,法治唱戏”,安远县司法局独辟蹊径,巧妙借助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这一文化瑰宝,积极搭建“非遗+普法”平台,诚邀“法律明白人”与民间艺术大师携手合作,将普法宣传融入非遗,以群众的“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围绕宪法、民法典、继承法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内容,创作编排出既具有本土特色,又寓法于教、寓教于乐的法治文艺作品。 

  “这几年的采茶戏听着真新鲜,戏里唱的故事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还告诉我们怎么用法律来解决问题。”根据村里土地纠纷改编的采茶戏,演出时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结束后大家还在讨论其中涉及的法律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法于教、寓教于乐。 

  如果说“普法+采茶戏”是传统艺术绽放新彩,那么《亮哥说法》以案释法系列短剧,则为普法工作开辟了全新路径与现代视角。短剧内容常取材于“遛狗不拴绳”“劝酒如何应对”等生活法律问题,用本地方言演绎,风趣幽默,让观众在欢笑中增长了法律知识,学会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依法维权。在一次社区普法活动中,《亮哥说法》中关于“专车不‘拼’车”的短剧内容,让居民们在欢笑中明白了如何依法解决这类问题,有效提升了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展现出新时代普法宣传的创新活力。 (周洲 罗颖)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