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万年:航天赤子归乡路 京门贤妻孝心长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雨露沾湿了江西万年县青云镇下湾杨家村后山的青松,4月4日清晨,中科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空间科学领域专家吴伯冰跪在父亲坟前,指尖轻轻擦拭墓碑上新落的雨珠。这是父亲离世后他第二次回乡祭扫。两年前,他的妻子孙月芹决意提前退休,跨越千里从北京独自扎根赣北小村,替远在北京的丈夫扛起了侍奉双亲的亲情守护,以朴实行动诠释“孝老爱亲”中华传统美德,为乡邻树立家国情怀并重的时代榜样。
4月8日一早,孙月芹早早起床,上到村庄山头采摘映山红,回家后便忙里忙外的在厨房为90岁高龄的婆婆姚润香制作美味的早餐。孙月芹一只手搀着婆婆到竹秋千上坐着,一只手端着盘刚刚制作好热乎乎的映山红蛋饼,用带着京腔的方言笑着说道,“妈,来尝尝,这是您儿媳妇我今早做的,香不香。”乡村袅袅青烟中,这位曾在门头沟军庄镇工作的北京媳妇,已在丈夫的故乡守望了700多个日夜。
时光倒回1986年,都说农村寒门出栋梁,吴伯冰便是最典型的一位,那年,他以全市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成为村里首位顶尖学府学子。此后数十年,他深耕航天科研领域,参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为载人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尽管工作任务繁重,他始终牵挂家乡亲人,每年都会带着妻儿回到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用行动践行“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
“伯冰,我想跟你商量个事儿......”吴伯冰妻子孙月芹是位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军庄镇人民政府工作,疫情那几年,她的父母相继离世,这触动了她的内心,深感尽孝不能等,而彼时工作繁忙的吴伯冰面对90岁的高龄父母,在科研报国与床前尽孝间两难抉择。“让我来!”孙月芹毅然决定办理提前退休,带着半辈子积蓄回到了丈夫老家万年县青云镇下湾杨家村的老宅。
最初的日子并不容易。公公在孙月芹返乡次年就安详长逝,婆婆随即身体也越来越不好,为了不留尽孝遗憾,日常,孙月芹会经常为婆婆精心准备北方特色膳食,手把手教婆婆使用智能设备与儿孙视频,用跨越地域的温情弥合城乡代际鸿沟。“公婆养育出国家栋梁,我能做的就是守护好这份亲情。”孙月芹的朴素话语感动邻里。
由于婆婆身体欠佳,每隔50天就需要住院输注1000毫升血液,孙月芹便第一个挽起袖子带头献血,并发动家族四代10余人组建“家庭血库”,寒冬腊月里,她凌晨四点冒雪送婆婆去县医院的身影,成了医院护士们眼中最熟悉的画面。
“这是替老吴同志还债呢!”孙月芹抚摸着客厅墙上泛黄的奖状:1986年万年县高考状元、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复印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每一张都诉说着丈夫从放牛娃到科学家的传奇。“他给国家造飞船,我就给吴家当‘地勤’。”
而今的老宅子里,处处可见南北交融的温情。窗台上晒着北京带来的茯苓饼,厨房飘着江西特色的辣椒炝炒香;90岁的婆婆学会用智能手机看“天宫课堂”。每年隔几个月,孙月芹就会开着小车,载着婆婆和四位平均70岁以上的舅舅、舅妈和小姨妈们踏青、秋游,今春的油菜花田里,五位白发老人戴着她编织的油菜花帽比耶拍照。

“从前总想着给老人盖新房、买补品,现在才懂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孝道。”吴伯冰望着妻子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这位参与航天科研的硬汉科学家红了眼眶。细雨又起,坟前新插的柳枝随风轻摆,仿佛在诉说:有些爱,经得起千里星空与万年稻源的丈量。
家国共担当,家风薪火相传,吴伯冰动情回忆:“母亲总说‘读书是为报国,孝亲是为立身’,这句话让我在科研攻坚时充满力量。”如今,他们将孝道融入家庭教育,子女自幼参与志愿服务,每逢寒暑假必返乡陪伴祖辈。村民感慨:“吴教授一家让我们看到,忠孝从不是单选题。”
从清华学子到航天专家,从江南小村到星辰大海,吴伯冰用知识改变命运,他的妻子孙月芹更以孝心传承文明。正如万年县关工委吴凡所言,“这份跨越千里的亲情守望,正是乡风文明最动人的精神底色”。(刘存文)
责任编辑: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