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文化旅游

春游到三江 乡愁味道长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春日的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三江镇景色迷人,花红柳绿,碧波荡漾,踏青的游客四面八方,纷至沓来。人们赏美景,寄情于青山绿水;游古村,徜徉在旧巷老宅;喝早酒,邂逅家乡味道。在浪漫乡游中,追忆童年时光,品味绵长的乡愁。

  买卖声里忆供销

  古老的集镇,千年的码头,每当农历三六九,三江口赶集的村民、买卖的客商、外来的游人便熙熙攘攘,车流人流往来如织。

  “老板,给我来三包尿素,两包钾肥。”春耕大忙,位于三江老街的三江供销社农资店,购买化肥的农民络绎不绝,十分忙碌,装运化肥的小三轮停满路边。

  “我们早就通过供销渠道,联系了丰富的货源,准备好了充足的化肥,满足农民兄弟的需要。”长期经营化肥农资的李清如是三江供销社老职工,他接着说道:“现在到了春耕时间,买化肥的很多,所以最近特别忙。”

  由于地处区域中心、水陆交通便利,三江供销社曾是南昌县最大的乡镇供销社之一,几个门市部大楼占据了三江老街集贸市场最主要的位置,也是当时三江街上最高大最好的建筑。这里不仅是本地百姓购买日用百货的主要门店,还是周边十几个乡镇群众当街赶集买东西的地方。

  曾经,供销社是人们买卖商品的主要渠道,每当赶集日,三江的老街集市便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那时供销社商店的房子是街上最大最漂亮的,记得小时候跟着大人去当街,最高兴的事就是到商店里去买吃的。那时商店里总是人挤人,高大的柜台后面售货员忙个不停,里面的架子上摆满花花绿绿的糖果饼干,让人忍不住直咽口水。”游客老舒在三江长大,如今旧地重游,对小时候甜蜜的记忆印象深刻。 

  如今老街集贸市场早已搬迁,岁月的风雨吹打下,供销社的许多房子破旧不堪成为危房被拆掉,留下保存完好的房子正有一些工人在里面装修。

  “我们打算把这里打造成供销文化旅游景点,修旧如旧,按照当年场景进行充实。放置一些柜台、算盘、塝秤、大的酱油铁桶等,还原当年卖东西的样子。”对于打造供销文化景点,三江供销社主任曾海飞充满信心,“三江是个文化古镇,来这里探古寻幽的游客很多。其中不乏中老年游客,他们对供销社还是很有感情的,我们这个供销社景点正好唤起他们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车板巷子早酒香

  千年古镇,秀挹三江。老南昌人常说“千年古县看三江”,三江镇的清代古驿道至今留着车辙印,青石板缝隙里还能捡到铜钱。

  这条留着车辙印的清代古驿道就是三江镇老街车板巷,一条至今依然留有木屋骑楼的青石板巷,一条直通当年舟舸元盛、船帆蔽日抚河码头的古老街巷。数百年岁月风雨,无数车来车往的辗压,留下了深深的辙印,也浸透了多少码头工人、船夫艄公辛劳的汗水。这些通宵达旦从事搬运工作的码头工人,天亮时往往会拖着疲惫的身体相邀到街上集市喝一碗早酒,消困解乏,充饥安神。

  岁月悠悠,这一喝早酒的习俗慢慢流传下来。后来,当地菜农为赶早市辛苦劳作,也会在卖菜后相聚喝早酒,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三江早酒文化。每逢农历三、六、九当墟日,三江镇的早酒街格外热闹,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面前摆着热气腾腾的牛杂汤、炒粉等美食,手中端着香醇的美酒,一边吃喝,一边聊天说笑,分享着生活中的点滴,氛围轻松愉悦,热闹非凡。三江早酒不仅是食俗象征,更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江早酒名不虚传,这让我想起以前在老家农村,每年秋收后母亲都会用新米酿上一缸米酒,过年过节用来接朋待客,十分好喝。三江早酒让我喝出了生活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游客老万从城里慕名而来,早酒街的火爆还是超出了他的意料,热闹的街市、拥挤的人流让他发愁。但在党员志愿者的引导下,他还是顺利地来到早酒摊,开心地体验了一把三江早酒文化。

  好山好水出好酒,随着三江早酒文化的火爆出圈,四面八方的客人纷至沓来,三江米酒销量大增,酿酒作坊日益兴起。车板巷里,杨师傅的米酒作坊生意兴隆,这位多年酿酒的老师傅对自己的传承十分自豪,“我们车板巷是码头工人的家园,三江早酒的故乡。酿酒技艺代代相传,声名远播,生产的米酒十分好喝,供不应求。"他的身后,硕大的酒甑热气腾腾,雾气氤氲弥漫作坊,酒香四溢飘满小巷。

  古村老宅岁月长

  春光明媚之时,抚河岸边的三江后万村宛如一幅宁静的水墨画。这个传承了800多年的古老村落,至今仍完好保存着68幢明清古建,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鲜花和绿树的簇拥下,游客们漫步其中,仿佛能触摸到历史传承的脉络,探寻家族兴旺的奥秘,感受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古村一直以来尊师重教,文风昌盛,深受朱子理学的熏陶。在一连三进的后万文化大院里,温暖的阳光透过高大的天井洒下,厅堂墙壁上挂着一幅幅后万历代先贤和当代名人的画图简介。据介绍,后万村把“大道既隐,名教是遵,儒风不坠,大雅扶轮”的教育思想奉为准则,族中人才辈出。其开基祖万仲举喜欢集朋讲学,注重启发诱导,强调道德修养,即便在盛夏,也总是衣冠整齐,精神矍铄。后人万应相创立“团洲书屋”,与友人钻研理学并教导子孙读书。

  游客们跟着导游,静静地穿梭在古村的青石小巷、高墙深院之间,仿佛穿越回了过去。后万老宅是传统江南民居的典型代表,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朴实而素雅;高峻的马头墙昂首向天,既防风防火,又增添了建筑的美感;还有那内涵丰富的楹联题匾,深刻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前我老家的房子也是这样的老宅,房门是一道接着一道开,房间也是多得数不过来,小时候我们常常在里面玩捉迷藏。”不少游客发出感慨,年少时的嬉戏打闹浮现在了脑中。

  走进三江艺术馆,一副“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的传统对联映入眼帘,发人深省。它所传达的中庸之道,与现代人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理念相契合,引发了游客们的共鸣。堂前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木雕像静静伫立,法师双手合掌、眉眼低垂、神态安详,让人不禁联想到他那丰富多彩又跌宕起伏的人生。

  近年来,三江镇充分发挥古村老宅多的优势,打造各种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体验馆,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通过党建引领、“三有”协商,集中清理掉在古村老宅旁的乱搭乱建,还原了古建筑的本来风貌。同时,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政府私人共同出资,对古村老宅进行保护维修,保持古色古香的统一风貌,延续了古村古建的历史传统,收到了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在三江镇的春游旅程中,供销记忆、早酒飘香、古村老宅,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浓浓的乡愁。游客们在这里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更收获了心灵的慰藉,沉醉在这充满韵味的乡愁之旅中,久久不愿离去。(完)

责任编辑:朱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