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近日,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组织开展了“同上一堂思政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活动。师生们先后走进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卢德铭烈士陵园纪念馆、株萍铁路红色文化展示馆,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堂,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感悟信仰力量,赓续红色血脉。此次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带队,分批次组织2024级5000余名学生参加。
一线课堂:以史为鉴,赓续红色血脉
在“同上一堂思政课”红色文化实践教学中,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革命热土,用心灵触摸历史温度。在株萍铁路红色文化展示馆,青年们在“一盏马灯”前,聆听讲解员讲述地下交通员冒死传递情报的惊险故事。同学们通过沉浸式学习、情景式体验,将红色场馆转化为生动的思政课堂,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历史肌理的过程中,在追寻革命先辈足迹中感悟信仰力量,厚植家国情怀,完成从认知到认同、从感动到行动的精神升华,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行走的思政课:触摸历史,对话信仰
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师生们驻足于“安源路矿党支部成立”等历史场景前,通过一件件文物、一段段影像,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峥嵘岁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结合《红色文化十讲》课程内容,以“义无反顾、团结奋斗”的安源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工人阶级如何从自发斗争走向自觉革命”。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不仅是工人权益,更是中国革命的方向。
卢德铭烈士陵园纪念馆内,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的英雄事迹让师生动容。通过讲解员讲述“卢德铭率部掩护主力突围”的壮烈场景,学生们深刻理解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深刻内涵。

在株萍铁路红色文化展示馆,师生们沿着铁路线追溯红色交通线的历史,从“一盏马灯”“一封家书”等细节中,感悟革命年代的艰苦卓绝与信仰坚守。
实践育人: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此次活动是学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的深化实践。通过“理论讲授+实地探访+互动研讨”的多元形式,学生们在沉浸式学习中实现“三个转化”。
历史认知向价值认同转化: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践活动中,带队教师张小旭为同学们讲述“八子参军”故事,让同学们深刻领悟军民鱼水情;
文化感知向行动自觉转化:在株萍铁路红色文化展示馆实践活动中,带队教师潘威全组织“红色故事演讲”活动,同学们结合乡村振兴实践,提出“用数字技术活化红色资源”的创新思路;
个体感悟向集体使命转化:在卢德铭烈士陵园的献花仪式上,师生共同诵读《卢德铭家书》,立下“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赓续前行: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红色场馆是永不褪色的精神地标,我们要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契机,推动红色资源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此次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活动开创了三维立体育人新模式:在空间维度上,突破传统课堂界限,构建起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卢德铭烈士陵园纪念馆-株萍铁路红色文化展示馆的红色教育链;在时间维度上,实现历史记忆与当代青年的跨时空对话,让学生重新认识了安源精神的时代价值;在育人维度上,形成认知-情感-行动的完整育人闭环。这场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思政大课,不仅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更锻造出兼具家国情怀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生动范例。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探索红色文化育人新路径,让信仰之光照亮青春征程,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力量。(张小旭)
责任编辑: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