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程学院:科技赋能教育 创新点亮未来
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江西工程学院积极拥抱科技创新,深度探索特色育人模式,通过一系列前沿科技作品展示与教学实践,展现出学校在科技领域的强劲实力与独特魅力。从智能网络搭建到在线学习平台开发,从仿生手掌设计到智能汽车实践,学校的各项成果不仅彰显了科技创新的力量,更体现了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特色育人理念。

在江西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的毕业设计作品展览中,一系列聚焦实际应用场景的网络工程作品令人眼前一亮。基于OSPF多区域路由技术和热冗余技术的企业网设计、基于 EVE-NG 的医院网络规划与设计、基于 Cisco 模拟器的图书馆网络规划与设计等,这些作品针对不同行业的网络需求,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了网络的高效管理、稳定运行以及安全连接。例如,在企业网设计中,通过 OSPF 多区域选路和VRRP热冗余备份等功能,提升了企业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企业业务的顺畅开展;医院网络规划借助 EVE-NG 平台进行全面模拟,实现 VLAN 广播域隔离和 OSPF 动态路由,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这些作品是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成果,体现了学校在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
除了网络工程领域,学校在软件开发方面也成果斐然。王城威同学设计的基于SpringBoot 的在线学习平台,涵盖学员、讲师和管理员多端功能,为在线教育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学员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课程搜索、学习、测试,还能使用 AI 问答助手解决学习难题;讲师能够发布课程、管理章节、查看学员学习情况;管理员则负责平台的整体运营,包括课程审核、用户管理等。该平台功能丰富、界面友好,充分满足了在线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展现了学生在软件开发领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也反映出学校在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学中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智能硬件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前沿领域,学校同样成绩突出。仿生手掌这一创新作品,作为基于嵌入式控制系统的智能化机械装置,集成了多种先进技术。它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多自由度运动,具备仿生手势复现、传感器驱动控制、无线遥控交互以及语音反馈等功能。在控制模式上,支持遥控手柄、微信小程序蓝牙、仿生手套同步等多种控制方式,并且能够根据不同传感器数据自主控制,实现多模式协同工作。这一作品不仅展示了学校在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教学成果,更体现了学生在跨学科知识融合运用上的能力,为未来智能硬件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智能汽车项目是学校在人工智能与汽车工程交叉领域的重要实践成果。该项目基于百度飞桨AI框架和 OpenCV 图像处理技术,涵盖自动驾驶、道路标志物识别、行驶策略规划等多个关键领域。学生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深入学习智能汽车的结构设计、嵌入式系统与控制、通信协议等软硬件知识,在理论、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提升了智能汽车系统构建和实践开发的能力。智能汽车采用双主控架构,配备多种传感器,能够实现图像识别、车辆控制等功能,并且配套完善的教学资料,为教学和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一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在人工智能和汽车工程领域的专业素养,也为相关产业输送了具备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学校积极推行 “产学研” 一体化的特色育人模式,借助全新的 VR、AR、MR、AI 技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构建虚实融合、交互智能、场景仿真的全新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通过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实训,提升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数字媒体专业教学中,学校搭建先进的教学实训空间,满足混合媒介多媒体设计、混合虚拟制作等课程教学需求,以展促教、以赛促学,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 XR 技术复合型人才。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推动科技赋能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真正实现了 “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掌握前沿技术的同时,能够顺利进入相关企业,开启职业发展新征程。

江西工程学院凭借丰富多样的科技作品和特色育人模式,在科技创新教育领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科技创新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社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于永清)
责任编辑: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