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教卫生

南昌师范学院:以“五融五度”推进红色文化育人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近年来,南昌师范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运用江西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着力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办学育人优势、教育教学优势和科学研究优势,努力在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传承红色基因上,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以加强红色文化育人为重要抓手,建立起常态化长效化红色基因传承和红色文化育人机制,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融入党建引领,提升红色文化育人高度

  充分发挥品牌示范引领效应,聚力打造“双师双红”党建品牌。一是加强统筹谋划。学校党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宣讲基地为依托,紧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将长期积累的党建工作经验和特色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着力谋划创建以“培育‘经师’‘人师’,赓续红色初心、塑造红色传人”为主要内涵的“双师双红”党建品牌。二是突出内涵建设。突出“红”的特色,以“党建红”引领“发展红”,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在学校党建思政、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中的独特优势,用红色初心扬正气、强组织、创品牌。守牢“师”的底色,坚持把打造党建品牌与打造“四色+金色”教师教育同谋划、同部署,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做既精通专业知识又涵养德行的“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做好“融”的文章,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以品牌建设引领办学理念、强化改革动力、拓展育人方式、凝聚发展力量、提升党建成效。三是注重宣传引导。加强“双师双红”党建品牌的宣传推介,这一党建品牌被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列为“首批重点打造的高校党建品牌”,品牌建设的相关成效在《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江西日报》、全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现场推进会等大报大网大平台上展示。

  融贯办学治校,挖掘红色文化育人深度

  注重把好红色文化育人关键内核,从党政齐抓共管切入,用系统思维破解难点。一是高站位部署。坚持党委会“第一议题”制度,专题研究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制定《学校红色文化育人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员参与的运行机制,先后出台《南昌师范学院构建“五青”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办法》《南昌师范学院“时代新人铸魂育人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度。二是高标准实施。完善协同协作、互联互通的立体化红色育人架构,形成党委宣传部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各二级学院积极参与的体制机制,逐步落地产生集聚效应。连续两年举办“进一步提高党建学科建设科学化水平”等学术研讨会,并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三是高效能落实。组织师生赴方志敏烈士陵园、南昌市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等红色革命场馆开展实地学习,先后在井冈山、铜鼓县、兴国县、弋阳县等地举办理论学习研讨班,深入小平小道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革命旧址遗址开展红色实践活动。承办全省教育系统第八届党的基本知识竞答赛决赛,并获高校教师组、本科院校学生组两个一等奖。

2023年10月,学校举办“着眼江西发展新要求 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学术研讨会。
2023年10月,学校举办“着眼江西发展新要求 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学术研讨会。

  融汇课程要素,拓展红色文化育人广度

  契合学生思想特征和全面发展需求,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用多项改革办法打通堵点。一是加强课程建设。注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实践思政建设。采取讲好“新生思政第一课”“云端思政课”“流动的思政课”等方式,形成没有围墙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获评江西省“最美思政课”、江西省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元素贯穿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心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目前已编辑出版《课程思政案例选编》三辑。二是强化平台建设。着力完善“五青”思政1+N平台建设(1即“五青”思政工作体系平台,N即“一院一品”思政建设平台)。依托青蓝讲坛、青风学堂、青雨润堂、青烛讲堂、青影艺堂“五青”思政工作体系平台,推动红色文化育人接地气、入人心、见真功。青蓝讲坛邀请欧阳自远、朱虹、黎隆武、刘金田、曲建武、徐川等省内外红色文化专家莅校,依托全国、特别是江西所具有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讲座,目前已举办72期,受到师生广泛喜爱;还组建以“党员女教师带队,女大学生参与,开展赣鄱巾帼英雄故事的挖掘宣讲工作”为特色的青语文苑团队,在江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高校红色走读、“挑战杯”红色专项等各项大赛中,连年获得优异成绩。青风学堂原创1100余个红色育人实践课程,累计上万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与大中小幼学校“结对子”,设立40余支青风学堂分队,辐射新疆阿克陶县和省内30余所中小幼学校,50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其中受益,线上线下受众累计8000余万人次。青雨润堂开展40余期“青声习语”活动,在舞台讲、在社区讲、在宿舍讲,营造浓厚红色文化氛围。青烛讲堂组建“青烛先锋队”,组织学生党员深入班级、宿舍宣讲党史和党的创新理论。青影艺堂师生暑期深入乡村,开展红色艺术调研、墙画绘制、为村民拍摄全家福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全省红色艺术比赛、摄影展上屡屡斩获大奖。“五青”思政工作体系相关成果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是促进教学相长。选派113名师生参加民族歌剧《八一起义》,已在北京中央歌剧院和南昌、杭州等地上演40余场,该活动展示了学校探索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艺术创演和思政教育的成果,也极大提升了参演师生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表演能力。

  融合教研资源,增强红色文化育人力度

  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激发师生内生动力,用链式思维补齐断点,一是建设人才培养链。将红色文化育人与专业课程同向发力、学生需求与内容供给同频共振、价值引领与实践内化同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政课专题教学,持续开设本科生必修课《红色文化十讲》课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故事,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二是形成科研创新链。将红色基因传承等优秀网络理论成果纳入科研成果评价统计范围,从理论创新着眼、实践创新着力、工作创新着手,取得一系列红色家书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课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0余项、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30余项,思政课教师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平台发表系列理论宣传文章。青风学堂获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教师组两个一等奖、第八届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案例展示优秀作品等;青语文苑出版的《赣鄱大地巾帼红》获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重点)项目、全省高校红色文化实践“十佳案例”。三是打造创新教育链。在创新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元素,持续做优做强“一线生鸡”、青风学堂、“明德助学”等红旅赛道项目,“一线生鸡·金风筑梦”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青风学堂获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融通价值引领,凸显红色文化育人温度

  坚守教育情怀,坚持“文化浸润、创新赋能”理念,用务实举措抓落实。一是坚持价值导向。通过课堂教学、志愿服务、宣传宣讲等方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全省高校红色班级“红星班”建设,积极开展校内红色班级培育创建工作。二是坚持思想引领。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每年评选一批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加强红色文化课教师队伍建设,连续五年参加全省高校红色走读竞赛“线上云游”全覆盖,作品获66个奖项,获奖数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三是传承红色基因。常态化举办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红色主题演讲比赛,学校先后承办第一届江西高校“红色走读”文化主题艺术作品展、第一届江西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论坛,承办全省教育系统“回望峥嵘读初心——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比赛,获教师组一等奖、高校学生组二等奖、中小学学生组三等奖。举办红色家书展览、小平小道纪念馆巡展、江西红色金融历史图片展,积极营造浓厚氛围,形成人人都学红色文化、处处都有红色文化的良好氛围。

2024年6月,学校承办全省教育系统“诵读红色家书 讲述英烈故事”比赛。
2024年6月,学校承办全省教育系统“诵读红色家书 讲述英烈故事”比赛。

  近年来,该校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主流媒体刊发红色文化育人成果相关报道2600余条次,获批红色文化育人成果累计800余项荣誉或平台,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江西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培育创建试点单位、全省学校红色文化宣讲基地、第二届江西省文明校园、全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等。

  坚持正确导向。将立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支柱和精神底色,教育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心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工作接地气、入人心、见真功,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把红色文化融入德智体美劳教育,坚持五育并举,注重系统谋划,加强内外联动、上下联通、左右协同,把传承红色基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完)

责任编辑:朱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