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生:以德为先 17年践行“德仁”教育密码
在江西新余分宜县,有一位令人动容且温暖了无数人心的“校长爷爷”,他就是德仁苑福利中心创办者、南昌师范学院原教育管理专业1992级优秀校友黄梅生。他四十年如一日,将坚守基础教育的初心化为一句沉甸甸的“做一辈子老师很幸福!”以十七载光阴创办德仁苑福利中心,他用温暖臂弯为累计348名困境儿童筑起一个温暖的“新家”,撑起了这些“事实孤儿”的成长梦。曾获“中国好人”称号的黄梅生校友近期再度成为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聚焦的温暖坐标,在社会和广大师生校友中引起巨大反响。
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
黄梅生的人生如同一棵逆风生长的白杨,自贫瘠的土壤中挣扎而出。他自幼家境贫寒,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八个子女,却仍不忘教他宽以待人。少年读书时,生活艰辛以至干菜发霉都要留下充饥,老师递来的两块霉豆腐和一双打补丁的棉袜,让少年的他默默立下要当老师的誓言。2007年,当他目睹孤儿蜷缩在漏雨老屋吃萝卜白菜过年时,这份誓言终于破土——他奔走化缘、自筹资金,在旧厂区建起一栋德仁苑小楼,如同古时文人在乱石中栽下第一株松苗。
厂区庭院里那棵曾要被遗弃的白杨树,亦是他教育信念的化身。当年自费百元救下的羸弱树苗,如今已高逾20米,枝叶如伞盖般直立在德仁苑荫庇着往来学子。树下奔跑的孩子中,167人考入高中、76人踏入大学,更有人成为教师、医生,将当年收获的善意传递四方。
墙角的那棵枇杷树,也藏着动人的隐喻。2008年孩子们吃完枇杷后,将一粒籽埋进瓦罐,十年间三次移栽,从发芽到挂果,恰似那些曾被视作“问题儿童”的少年,在他“睁眼看优点,闭眼看缺点”的格言中抽枝展叶。
每天清晨,黄梅生守着那句“吃饱了没有”,看孩子们在种菜养鸡的田间课堂里实践“汗滴禾下土”;当外界质疑“政府已发低保何必多事”,他却答得坚定:“他们缺的不是衣食,是有人教他们辨善恶、知冷暖。”17年间,他让问题少年蜕变成志愿者队长,让流浪兄弟学会为母亲拔白发,更让枇杷树下年年结出感恩的果实——曾有长大成人的孩子悄悄归来,在秋日艳阳里为“校长爷爷”摘下最甜的一捧枇杷。
如今白发已覆上他的鬓角,但那双曾经接过霉豆腐的手心依然温热。黄梅生用半生光阴证明,教育不是速成的阴凉,而是以心为土、以爱为光,在岁月里静候生命成林。当春风掠过德仁苑的白杨树梢,沙沙声里仿佛回荡着千年前柳宗元的叹息——而今这“思人树”下,终有惠化流传。
一墙之隔养鸡鸭,一墙之外奏琴音
白杨树荫下的钢琴声与鸡鸣鹅叫交织,童厨室里的烟火气与架子鼓的节奏共鸣,这里是黄梅生为348名困境儿童打造的“生活与艺术共生”的乡村乌托邦。他自费为孩子们添置的简易架子鼓房与鸡鹅棚仅一墙之隔,这简直就是常说的“生存与诗意的平衡术”——敲鼓的手要沾泥土,喂鸡的指要触鼓面,方知生活本味。
他深知,真正的教育不仅在于书本,更在于让每个孩子找到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菜地是黄梅生珍视的课堂,孩子们挥锄播种、浇水施肥,在汗水中读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深意。收获的蔬菜直送厨房,与鸡棚里自养的土鸡共同炖成一锅鲜汤,既填饱了肚子,更滋养了心灵。
五台架子鼓、一架钢琴、满墙画笔,这些看似与“困境儿童”无关的物件,却是黄梅生精心设计的生命密码。他说音乐能教会孩子表达,绘画能教会孩子观察。钢琴老师定期的授课,让从未摸过琴键的孤儿奏响了美妙的音符。灶台上摆满儿童尺寸的锅铲,冰箱里码着孩子们腌制的萝卜干。黄梅生常在灶台边,手把手教他们炒菜:“读书不是唯一出路,会煮一碗面、修一盏灯,照样能堂堂正正活着。”这种“留一条退路”的慈爱,让些许自卑的孩子成长为凡遇事皆不慌的自信少年。
一身正气为范,两袖清风为高,三尺讲台为乐,四季桃李为荣
南昌师范学院的教育,如同春风化雨般浸润着青年黄梅生的教育初心。1992年的课堂上,“师范”二字如重锤敲击他的灵魂,陶行知“爱满天下”的理念与恩师赠予霉豆腐的善举交织,让他顿悟教育的真谛:“育人不是填满知识的篮子,而是点亮感恩的灯盏”。
德仁苑的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南昌师范学院的育人理念。晨光中,“容易的事天天做就不容易”的镜面标语,映照着孩子们种菜喂鸡的身影;暮色里,“现在不吃学习苦,将来要吃生活苦”的板书与架子鼓的节奏共鸣。从教室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南昌师范学院播撒的感恩火种终成燎原之势。菜地里挥锄的学子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当76名大学生、167名高中生走出德仁苑走向社会,黄梅生最欣慰的不是升学率,而是他们自立自强长大成人——正如他教导孩子时所言:“读书是为明理,成才先要成人”。
德仁苑三字“德”字最大,所谓“德字当先,仁心为炬”,这既是白墙上最醒目的匾额,亦是黄梅生用65载人生践行母校“厚德修身 博学育人”校训精神镌刻的教育密码。“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黄梅生用17年光阴证明,真正的慈悲,是让被遗忘的种子在琴键与锄头间找到生长姿态,终在348个孩子心中长成遮天蔽日的感恩之树——那些成为教师、医生、设计师的学子,正如他当年亲手移栽的枇杷树苗,将“德仁”二字结成果实,年复一年播撒在赣鄱大地上,屋檐下的鸡鸣与鼓点将共同谱写生命交响的乐章。(周宇婷)
责任编辑: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