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教卫生

江西工程学院与新余沙陂村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近日,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新余市渝水区水西镇沙陂村举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签约暨揭牌仪式。双方以“北斗星・红马”党建品牌为引领,以校地联动为纽带,双方开启思政教育与乡村发展协同创新新篇章。

  红色沃土牵线,搭建育人新桥梁

  新余市渝水区水西镇沙陂村作为千年红色名村,承载着厚重的革命历史。1930年10月,红三军团在此驻扎,廖氏祠堂成为指挥部,留下了光辉足迹,水西红三军团指挥部旧址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沙陂村依托红色资源,积极探索“红色+生态+产业”的乡村振兴模式,红色旅游、研学等产业蓬勃发展,但在将红色文化转化为育人资源、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方面仍面临挑战。

  近年来,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致力于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教育活动早已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此次与沙陂村的合作,正是以红色文化为纽带,构建“理论教学+实践育人+乡村振兴” 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新模式,为乡村发展注入红色动能。

  签约揭牌启新程,共绘育人新蓝图

  4月26日上午9时,签约仪式在沙陂村教育基地正式拉开帷幕,江西工程学院110余名师生见证了这一神圣时刻。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勇、沙陂村村委书记廖春平分别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并共同为 “大思政课” 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江西工程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长于永清表示,此次合作打破了思政教育的围墙,以沙陂村的红色热土与乡村振兴实践为课堂,让思政教育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是校地共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沙陂村村委书记廖春平同样满怀期待,他指出红色文化是沙陂村的宝贵财富与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希望借助高校的智力支持,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文化振兴。

  活动现场,双方围绕“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 展开深入交流。针对沙陂村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需求,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三结合”方案:将革命故事融入课程建设,开发特色教案;把实践教学与基层治理结合,组织师生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让科研创新与产业升级结合,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田野课堂焕活力,校地共育结硕果

  签约仪式后,首场实践教学活动随即展开。在红三军团革命旧址,师生们通过文物、影像与讲解,重温革命先烈的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沙陂村讲解员现场共同授课,号召同学们从红色历史中汲取信仰力量,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学生刘艳琼感慨万千:“以前在教室听理论,今天在革命遗址前,真切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这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协议,双方将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课程共建方面,沙陂村提供实践基地,选派老党员、红色讲解员担任校外导师;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定期为村民开展理论宣讲。实践共育上,设立“乡村振兴实践团”,组织学生参与红色遗址保护、乡村文化调研等活动。

  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黄琴表示,学院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探索 “北斗星・红马党建+思政+乡村振兴” 融合发展新路径,让思政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 “助推器”。下一步,双方还将深化红色文化研究,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学院“北斗星・红马”党建引领,全方位助力沙陂村发展。

  此次 “大思政课”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是校地资源共享的创新实践,更是新时代思政育人的生动探索。江西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沙陂村携手,构建起“行走的思政课堂”,让青年学子在服务乡村中坚定理想信念,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校地双方正共同书写着思政育人与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曾玉仁)

责任编辑:朱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