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文化旅游

让时间成为储蓄的“光阴”​

  近期,中央社会工作部会同21个部门和单位共同组织开展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活动,抚州市临川区时光益站联合会志愿服务组织入选了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项目

  临川的秋雨总带着书卷气,青石板路上的积水映着斑驳树影。

  在临川区荆公路街道五皇殿社区,“时光益站”的铭牌被雨水洗得发亮,玻璃门内飘出的艾草香混着缝纫机的咔嗒声,编织成属于这个社区的温暖密码。

  时光益站创始人胡伟的帆布包角落磨出毛边,里面装着的工作日志早已泛黄,第217页的字迹被水渍晕染:“2024年11月5日,天气晴,服务时间下午6点,张奶奶说我的指甲剪得比闺女还好……”​

  从西装革履到平凡的光​

  凌晨三点,胡伟的电动车停在西大街13号巷口,塑料雨披还滴着水。他摸黑从帆布包掏出指甲剪套装,铝制工具碰撞发出轻响。89岁的李大爷有严重的嵌甲,每次修剪都要先用热毛巾敷软趾甲,再用弯头剪一点点剔除长进肉里的甲片。胡伟半跪在冰凉的瓷砖上,鼻尖沁出细汗,老人粗糙的脚趾在他掌心微微颤抖:“胡主任,你这手比诊所大夫还稳当。”这是他本周第三次上门,指甲剪的不锈钢刀刃已经磨出弧度。

  此刻专注的指尖曾在2021年的春天握过烫金的任命书,因为破局路上还有那份踉跄与坚持,那时候的他辞去高薪工作的决定遭到全家反对,母亲摸着他磨出老茧的手落泪:“你这是何苦呢?”

  作为年薪百万的企业高管,胡伟第一次敲开独居老人家门时,扑面而来的酸腐味让他胃里翻涌——厨房水槽堆着三天前的剩饭,卫生间地面的污垢结出暗黄色硬块。

  “王大爷坐在窗边,盯着墙上的挂钟发呆,钟摆声比他的呼吸声还重。”胡伟回忆道,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指甲剪的防滑纹路,“那天我蹲下来擦地,抬头看见老人裤脚沾着的饭菜渍,突然想起自己父亲临终前说的话:'人老了最怕给人添麻烦'。”

  更难的是志愿者招募,头三个月只有7个人报名,其中5个在第一次上门后再也没出现。

  胡伟还记得艾智卿兄弟家的场景:哥哥瘫痪在床,弟弟智力缺陷,屋里弥漫着排泄物的异味。他带着新手志愿者连续打扫三天,用钢丝球刷掉凝结的尿碱,手掌磨出连片的血泡。

  “有个志愿者躲在楼梯间吐,我蹲在地上擦最后一块污渍,突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是艾弟弟抱着缺角的搪瓷缸,颤巍巍递来半缸凉白开。”他低头看着自己掌心的纹路,“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公益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是蹲下来和老人平视时,看见他们眼里未灭的光。”

  当付出时光成为可触摸的星河​

  胡伟说,他的创新正是困境中萌芽。双重困境催生双重创新他借鉴“时光益站”理念,设计出带“记录”的“时光存折”,每服务1小时可将1小时留给以后用,当你们老的时候,让时光益站的他人也来服务你……他还说,曾想到让“时光存折”具象化,比如积累到50小时能兑换免费体检,这一理想也是自己今后行动的方向。

  56岁的林佩莲至今珍藏着第一本服务手册,扉页盖着胡伟手写的“积善成光”。“我给李奶奶梳头攒的时光币,后来换了给我妈做白内障手术的护工,这不是交易,是把爱存进了时光里。”志愿者小黄说道。

  时光益站更关键的突破是建立“人大代表联络站+时光益站”模式,胡伟带着老人手写的求助信敲开人大代表办公室,促成12345热线设立“银发专席”。

  2022年冬天,当82岁的刘祖奶奶终于用上新换的铝合金窗,她把胡伟的手焐在掌心:“以前觉得政府门难进,现在你们把办公室开到了我家门口。”

  有次帮老人安装智能水表,猛然盯着屏幕,感觉到了“数字在走,日子也在走”。当望向益站墙上的志愿者照片墙,黄马甲在晨光里泛着暖光,“我们总说要对抗老龄化,其实最好的对抗,是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在付出中看见自己的价值。”胡伟感慨道

  “现在我给李奶奶读《牡丹亭》每次都用影像记录下来,让她孙子在上海就能看见,对方还留言说'阿姨的声音像我奶奶'。”赵阿姨每天为老人读报的2小时,服务手册上,237小时的记录旁贴着和老人的合影,谈着益站内的互帮互助,她谈到“上周用我自己的服务交换了艾灸服务,给我做理疗的小陈,正是我当初教她织毛衣的聋哑姑娘。”

  为了更好地开展服务,益站的服务地图被细分为12个网格,每个网格员的手机24小时开机。2024年暴雨夜,79岁的王爷爷家下水道反涌,网格员小吴接到电话时刚端起饭碗。他带着疏通工具冒雨赶到,跪在污水里捣鼓半小时,离开前不仅清理了地面,还在老人手机里设置好快速拨号键。

  “后来王爷爷把省吃俭用的鸡蛋塞给小吴,小伙子说什么都不肯收,最后老人把鸡蛋放在益站门口就跑。”胡伟笑着翻动服务记录,“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时光币成了串起这些温暖的线,让付出有了看得见的回响。”

  一串串数据的背后,更有别样的温度。截至2025年春,时光益站累计存储时长102345小时,兑换服务8762次,衍生出“技能互换”“情感寄存”等新服务方式。其中,最让胡伟感动的是72岁的张阿姨,这个曾因老伴去世闭门不出的老人,如今每周用自己的服务兑换戏曲教学,带着平均年龄68岁的“银发剧团”,把《女驸马》唱到了社区养老院。

  “有次演出时停电,老人们打着手电筒继续唱,光束在黑暗里摇晃,像极了散落人间的星河。”他一边说着,一边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这就是时光益站的真谛——我们存储的不是时间,是人与人之间的牵挂。”

  让街巷里每个人都成为发光体​

  时光益站的独特之处,在于构建了“需求收集-技能匹配-价值循环”的生态系统。胡伟翻开《时光益站志愿者技能档案》,34支特色服务队涵盖水电维修、心理咨询、非遗传承等领域,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服务手册”。外卖小哥的“安全巡查表”、理发师的“适老化发型图”、心理咨询师的“黄昏热线记录”,这些细节构成益站的毛细血管,让服务精准抵达每个需求末端。

  “我们不做千篇一律的公益,而是让每个志愿者都成为独特的发光体。”他的手指划过医疗护理队的合照,“你看这些退休护士,她们带来的专业护理,是普通志愿者无法替代的,而她们在服务中获得的尊重,也是金钱买不到的。”​

  “外卖小哥服务队”更是让胡伟津津乐道,在益站二楼的“技能地图”前,他用红笔圈出新加入的“外卖小哥服务队”。这个灵感源于2024年冬天,外卖员小李在送单时发现独居老人摔倒,主动拨打救助电话。

  “我们统计发现,辖区300多名外卖小哥每天接单2000余次,足迹覆盖90%的老人住所。”他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黄色标记,“为什么不把他们的'跑腿'变成'暖心服务'?现在他们每送10单,就能为老人兑换一次免费代买服务,电单车和制服上的'时光益站志愿者'徽章,成了街头最温暖的标识。”

  差异化服务还流淌在肌理里。走进环北社区的“公益早市”,能看见70岁的罗桂香在晨光里摆开理发工具——这个曾在理发店工作30载的老人,如今用“银发剪”为30多位老人设计发型,剪碎的白发落在红布上,像撒了一把星星。

  隔壁摊位,退休护士王阿姨的“流动药箱”旁总是围满老人,她发明的“用药提醒贴”印着卡通图案,让健忘的老人也能按时服药。

  最特别的是“记忆修复站”,志愿者用老照片、旧物件帮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重建记忆,82岁的马爷爷在看到泛黄的结婚证时,突然喊出老伴的名字,让在场所有人湿了眼眶。​

  时光益站成为全国公益组织争相学习的榜样,当来自福建省的考察团问他:“你们的典型经验是什么?”他指向正在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的中学生志愿者:“典型性不在墙上的锦旗,而在每个走进益站的人,因为只有面对老人,才能发现问题。当初中生用手机教老人打太极,当快递员帮老人拍抖音,代际隔阂就在这些微小的互动中消弭,这才是时光益站真正的价值。”

  当76岁的退休教师林爷爷带着学生来益站实践,当90后程序员把益站系统升级成区块链模式,胡伟知道,他们正在创造一种可持续的公益生态。

  ……

  暮色中的益站亮起暖黄的灯,胡伟坐在靠窗的椅上,看志愿者们背着药箱、拎着菜篮消失在巷口。帆布包上的补丁在灯光下泛着温柔的光,就像这个团队走过的路——有过磨损,有过修补,却始终朝着光的方向。墙上的锦旗被晚风吹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字迹在暮色中愈发清晰,那是88岁祖奶奶亲手绣的,针脚里藏着她第一次收到生日蛋糕时的眼泪。

  ​

  在这个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时光益站就像一汪清泉,倒映着互助养老的美好愿景。胡伟和他的伙伴们用十年时光证明,当蹲下来倾听老人的需求,当我们把每个普通人的善意编织成网,那些曾被视为难题的“养老困境”,终将在人与人的温暖联结中,化作照亮晚年的星河。

  正如益站里胡伟常对志愿者们说的一样,“时光易老心难老,公益无痕爱有痕”——这道爱的痕迹,正在藏在每一条街巷里,在每个被照亮的黄昏中,对折成最动人的生命诗篇。(邓建强 李辰祥)​

责任编辑:罗鲜梅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