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挂灰”顽疾 助力烟农增收
七月的赣西北大地,骄阳炙烤着广袤的烟田。在上高县新界埠镇桐山村的烘烤工场里,上部烟叶的采收与烘烤战役正进入白热化阶段。开片宽大厚实的叶片在烈日下低垂,这片种植着新品系赣烟157的烟田,既是烟农们期盼的“黄金地”,也藏着令人头疼的“挂灰”难题——这种烟叶在烘烤后易出现灰色斑点,直接影响收购等级与烟农收益。如何让“黄金叶”不变成“灰叶子”,成了悬在烟农和烟叶技术员心头的关键课题。
标准采收:精准把控第一关
“陈长根,你看这片烟田的成熟度刚好!”片区负责的烟技员范庆财蹲在烟垄间,指尖轻轻捻过一片烟叶,“叶面2/3以上均匀落黄,主脉全白发亮,叶尖明显下垂,叶缘微微翻卷,这就是上部叶采收的黄金时刻。”

他深知,上部叶采收时机容不得半分偏差:采早了,叶片青嫩含水多,烤后易显青杂;采晚了,叶片衰老脱水,烘烤时会变薄丢失油分。过去,不少烟农因拿捏不准采收标准,烘烤后的烟叶“挂灰”比例有的高达30%以上,只能按低次等烟处理,单烤收益减少上千元。
技术攻坚:专业化队伍开出烘烤“良方”
为破解这一困局,上高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组建了“上部叶烘烤攻坚服务队”与“专业化农民烘烤师队伍”,带着省内推广的“同步预热低湿变黄烘烤工艺”走进各烤房群。

在桐山村的密集烤房智能控制屏前,范庆财正向烟农演示参数调试:“今年的上部叶身份厚实,水分散失难,得用‘温柔烘烤’的法子。”他指着屏幕上的工艺曲线解释道,“变黄期要把温度稳在38-40℃,湿度保持85%以上,持续36到48小时——这是防止挂灰的核心关键。就像炖老汤,猛火急攻只会让叶子变成'灰麻子脸',必须用慢火细炖的功夫。”
这套工艺的原理在于:通过充分延长主变黄时间,逐步降低湿球,让烟叶内的叶绿素充分分解,同时促进淀粉等大分子物质转化为糖分,既避免了高温急烤导致的烟叶含青,又能促进烟叶的缓慢失水。针对赣烟157叶片厚、含水量高的特性,技术员们还特别调整了定色期的升温速率,将每小时升温幅度控制在0.3-0.5℃,确保烟叶变黄干燥同步,杜绝因排湿不畅导致的“挂灰”。
数据见证:科学烘烤带来真金白银
工艺革新的成效在烟农的账本上清晰显现。镇渡乡江东村“90后”烟农胡伟翻开记录册,难掩喜悦:“按烟技员教的方法烤上部叶,挂灰比例从去年的三成以上降到了一成以下!上等烟比例提高后,这一烤就多增收了2200元。”他算了笔细账:过去每烤烟叶因挂灰损失约1500元,如今不仅损失减少,上等烟溢价还能多赚700元。“现在才明白,烘烤曲线里的每个温度点,都是钱袋子的‘开关’。”
据悉,上部叶占全株产量的40%左右,其烘烤质量直接决定烟农全年收益。自推广“同步预热低湿变黄”工艺以来,上高县上部叶平均挂灰率从28%降至10%以下,上等烟比例提升12%。
“我们针对赣烟157的特性优化了工艺参数,从采收成熟度判断到装烟密度控制,再到烘烤曲线精准执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上高烟草副经理曹林玉表示,“目前专业化烘烤师队伍已覆盖全县70%以上的烤房群,分片区累计开展技术培训10场次,惠及烟农160余户。”
长效赋能:从“会烤”到“烤好”的跨越
夜幕降临,密集烤房群的灯火依次亮起。智能控制器屏幕上,温湿度曲线正随着程序精准推进,映照着烟技员与烟农专注的脸庞。在田心镇的烤房里,烟农黄志文正跟着烘烤师记录实时数据:“以前凭经验烤烟,现在看数据调参数,心里更有底了。”
为确保工艺落地,上高县还建立了“烘烤师网格化责任制”,每个烤房群都有专人跟踪指导,从装烟密度(每竿120-140片)到控火节奏(稳火慢升),每个环节都有规范化操作流程。

当黄志文看着一杆杆金黄油亮、油分充足的烟叶出烤时,忍不住哼起了歌:“我要稳稳的幸福……”这场与温度、湿度的精妙博弈,不仅驱散了“挂灰”的阴霾,更让烟农们懂得,科学烘烤不是简单的技术活儿,而是关乎增收的“黄金密码”。如今在上高县,精准烘烤技术已成为烟农口中的“致富经”,正将田野里的金色希望,转化为家家户户存折上实实在在的增长数字。(完)
责任编辑:罗鲜梅